結合之前與劉啟大聊完之後看出了其想讓孩子上學的心思,再加上現在大楚鼓勵女子讀書,結合劉老漢的話,事實上劉家村適合讀書的孩子還要多出更多才對。
想到那正是讀書的好年紀孩子,卻因為沒有老師只能下地幹活。蘇奕的耳邊似乎有個聲音在告訴他,你是可以幫助到他們的。
如何讓這些孩子有書讀?或許自己真可以做點什麼呢!
蘇奕心想如果只是解決一個教書先生,自己說句話就能搞定。但是蘇奕更知道太過於容易得到只會讓人產生懈怠,只有讓村民自己付出努力而真正解決讀書難的問題,知道了其中的艱辛,才會更加珍惜這得之不易的機會,鄉學才能培養出有用的人才。
所以歸根結底一切的困難還是村民的錢不夠!增加村民的收入問題,自然就能夠解決所有的問題。甚至辦個私塾都不是問題。
具體如何操作呢?在來劉家村的路上,蘇奕想到了劉老漢,這個曾經自己遇到的賣瓜的老漢。特別是在今天下午參觀過他的果園以及計算他的收入之後和他在村裡的地位之後。
一個村子裡一兩百戶人集體致富可不是一個簡單的問題。而從劉老漢這裡,可以啟動劉家村種植業的發展,比如瓜果蔬菜的種植;發展養殖業,雞鴨鵝豬羊魚蝦等等,金陵百姓的肉食來源還是非常短缺的;既然每年每戶家中都有這麼多餘糧,如果能夠將其釀成米酒,豈不是能將利益最大化?這些都是蘇奕心中的初步設想。
這一個村子才兩百來戶人口,就算能有再大的產出,在百萬人口的金陵城來說也實在是太少了,只要秦王府能夠在銷路上給予幫助,這些就都不是問題。
比如瓜果蔬菜方面,只要自己的辣椒種子和栽培技術弄到手,先不種別的,就只是辣椒都夠整個村子裡人發財的了。
至於養殖業可以化整為零,各家獨自飼養,再化零為整,王府統一按需收購,也算是一份收入了。
最後是釀酒,據蘇奕所知,此時已經有蒸餾酒的技術了,稱之燒酒。
穿越之初就有過釀酒蒸餾的想法,甚至有弄出高濃度酒精的念頭。但是這麼多年的觀察,他發現現在大楚市面上已經有蒸餾酒了,孫南行那群人愛喝的就是經蒸餾出來的烈酒。
其實這也怪他穿越之前沒有好好做功課,要知道在前世中國的歷史中,燒酒本就不是現代產物。
這裡科普一下:燒酒一詞最早出現在唐朝白居易《荔枝樓對酒》詩中:“荔枝新熟雞冠色,燒酒初開琥珀香。”李肇寫的《國史補》中的:“酒則有劍南之燒春”(唐代普遍稱酒為“春”);雍陶詩云:“自到成都燒酒熱,不思身更入長安。”可見在唐代,燒酒之名已廣泛流傳了。
更有學者在上海博物館發現了一件青銅製作的蒸餾器。該蒸餾器的年代, 經過青銅專家鑑定是東漢早期或中期的製品,並用此蒸餾器作了專門的蒸餾實驗,成功用其蒸出了二十多度的蒸餾酒。而且在安徽滁洲黃泥鄉也出土了一件樣式幾乎是一模一樣的青銅蒸餾器。專門研究這一課題的吳德鐸先生和馬承源先生認為我國早在公元初或一,二世紀時期,華夏民族在日常生活中便已經開始使用青銅製作的蒸餾器了。雖然他們並未認定此蒸餾器是用來蒸餾酒。
其中最毋庸置疑的說法還得是明朝李時珍所著《本草綱目·谷四·燒酒》中的記載:“燒酒非古法也。自元時始創其法……近時惟以糯米或粳米或黍或秫或大麥蒸熟,和麴釀甕中七日,以甑蒸取。其清如水,味極濃烈,蓋酒露也。”
~~~
蘇奕自是不知道這些,要是知道了還指不定怎麼罵哪些穿越文呢?為什麼各個穿越者靠蒸餾酒發家致富,而他現在穿越到的這個平行世界,燒酒的技術都已經非常成熟了。
畢竟蒸餾的技術不難,運用的不過是最簡單的物理知識,這個他蘇奕是真懂啊!只不過難的是蘇奕自己不會釀酒!因為沒有度娘!
釀酒的技藝並不是常識,正經的書本上可沒有關於這方面太有用的記載,不會教人如何釀出酒。
而且如何讓釀出的酒好喝的方法也是各家酒坊的不傳之秘。至少蘇奕清楚地明白一點:不同的酒麴,不同的配方,不同的釀酒環境,甚至用不同的水,任何一個環節的差異,都會導致釀出的酒的味道天差地別。
因為前世老家那邊,每年豐收之後都有釀製米酒自家喝的習慣,自己和小夥伴常常偷各自家的酒喝,喝醉了挨的打也不少。依舊記得當時也會比較各家的酒的滋味,誰家的更好喝等等。
也知道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