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課上,那老師又開始了他那千篇一律的 “畫大餅” 行徑。每個學生都那麼努力,以求考上理想的大學。
樹沉浸在自己的思維世界裡,他擁有一項獨特的才能 —— 能夠構建出一個多層次、非連續性的情景世界。在這個世界裡,他可以輕鬆地與各種歷史人物對話,那些曾經只存在於書本中的偉人在他的腦海中變得鮮活起來,他甚至能與小說電影裡的虛構角色暢談交流,彷彿穿越了時空的界限。他還能在短時期內操縱這個世界中的人物進行一些活動,然而,一旦時間跨度太大、情景過於複雜,整個演進過程就會陷入僵局,無法繼續下去。這歸根結底是因為樹的境界還不夠高深,這一點倒是值得他好好去探究一番。
而且,樹並不能完全掌控演進中的人物,當他試圖讓他們做出不合理的行為時,整個演進就會戛然而止。但好在,在大的前提設定上,樹可以隨意修改背景環境,而這並不會對整體的演進產生太大的影響。
對於樹而言,這可不僅僅是一項用來打發時間的本領。他常常難以控制自己陷入這種深度的思維世界中,在那些模稜兩可的思考裡,他甚至堅信自己大腦中構建的這些世界都是真實存在的。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這是一種相對的冷漠,因為在他看來,他大腦中的每一個世界都只是一個隨時可能中止的思想產物。那麼,相較於他所處的現實世界,又何嘗不是另一個可能被中止的思想呢?就像《夜間的潛水艇》中作者虛構出幻想改變現實的奇幻情節,而《蘇菲的世界》又給了我們這些自認為真實存在的人當頭一棒。樹隱隱約約地相信這些理念,於是他引入了相關的概念,常常在心中意難平的時候,無意識地開啟一場思維的演進,去拯救那些他認為可以改變的事情。這與大多數人用完即棄的態度截然不同,他還會為某次重要的演進編號,甚至記錄下來,他堅信自己的這種 “拯救” 行為是有一定意義的。而對於那些中途中止的演進,他始終認為那個世界仍然存在於某個未知的角落。
他也曾思考過,如果自己也不過是別人筆下的一個人物,或者是某個虛構的形象,那會是怎樣一番情景?如果星期知道他的這些想法,肯定會覺得他是在發瘋。但倘若這一切都變成了現實,那麼星期才是那個真正發瘋的人。樹最終決定,無論這一切是否會發生,他都坦然接受。人生短暫,他根本不在意自己是否如同螻蟻一般渺小,即便如此,他也要活出屬於人類的尊嚴,展現出自己的獨特與高傲。
而星期呢,在上課的時候,會有條不紊地進行知識的架構。無論是老師傳授的知識、教材上的內容,還是他自己的思考感悟,他都能像一位精湛的建築師一樣,將這些元素綜合起來,構建出一個完整而輝煌的知識框架。他極其善於綜合處理各類資訊,對於詳略的安排、內容的增刪劃分,他都能做得恰到好處。他就是那種傳統意義上的優秀學者,追求真理的方式,如果用畫地圖來比喻,他是先繪就一部分一部分的區域,然後再將它們合併新增,最終形成一幅宏大而精確的地圖。就如同樹為自己創造的世界中遇見的人而感到高興一樣,當星期成功地將他精密構建的知識器械合併在一起時,他也會獲得一種內心的通透感。在星期的認知世界裡,那是一片完美的星空,每一顆星子都沿著自己既定的軌道執行,井然有序,不容置疑。
政治老師還在那裡滔滔不絕地說著:“我覺得這個題選項有問題,或者說應該從衰微走向重振,還是振新,而且應該是很快的。” 接著又質問:“你說那老師你為什麼選 d?” 星期聽到這些話,不禁皺起了眉頭。他並不是反感老師的這種嘮叨,只是覺得這已經妨礙到了他構建知識框架的程序。星期在面對龐大複雜的資訊進行綜合處理時,從來不會抱怨,他享受這種挑戰,但若是老師的行為阻礙了他的 “工作”,他就會從心底產生一種厭惡之情。他尤其討厭政治老師那誇張的講課方式,還有那種質問式的、情緒化的表達,他覺得這對於教學毫無借鑑意義,純粹是在妨礙別人的學習。
樹同樣受到了老師的影響,但他早有心理準備。從今天老師一上課的種種跡象,比如開始時突然詢問同學們講到哪裡,然後又自我反駁說同學們會說不管說什麼都會講到某章節,接著又大談政治是民主的這些話題時,樹就已經敏銳地覺察到,這堂課恐怕會陷入令人厭煩的境地。
說實在的,樹很清楚自己的不良情緒從何而來。他在面對一個令自己厭煩的事物時,總會以一種冷漠、近乎殘忍的態度去剖析自己討厭的原因。當他確定政治老師並無惡意,而且他也明白老師並非完人,沒必要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