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三,那可是我見過最有靈性的存在,簡直是現實版的 “天賦型選手” 。在我心裡,她就該是個超絕的作家,老天爺賞飯吃,文字天賦滿點,對比之下,我就像廉價商店的小物件,毫無亮點。我一直記得她跟我分享的那些超酷的創作理念:“去除掉所有具體的東西,象徵是另一個象徵的開始。”
瞧瞧,多有深度!她的作品,就像用象徵物串起的神秘項鍊,每一件都獨特又迷人。我老覺得她更適合當詩人,可她對小說那是情有獨鍾。她常說:“行為太短了 。” 以她那腦洞大開的思維,寫好幾首長詩都不在話下,對她來說,寫小說確實有點施展不開。關鍵是小說自帶的結構框架限制了她,這也是她最頭疼的事兒。短篇小說的結構她都還在摸索,更別提長篇了。
但有個事兒挺絕的,她從來沒說過自己夢想成為文學家,而且她還不咋看書。我呢,為了提升文筆,像個瘋狂的 “學習機器”,一頭扎進大部頭名著裡,研讀。可她倒好,總能輕鬆拿捏最自然的語言,用最恰當的方式寫出來。她的小說,除了銜接上有點小瑕疵,總有種獨特的 “週三味道” 。她寫故鄉、寫朋友、寫景色,故事徐徐展開,結尾漂亮又有餘味,不過我很快就看膩了,轉頭去看近代小說,像菲茨傑拉德的作品,我也是瞎看一氣,說實話,我還挺懷念讀《牛虻》《紅字》《飄》的日子。在我對文學陷入 “emo” 的時候,我跟她說:“得了吧,有的人天生就是吃寫作這碗飯的,比如你,而我註定成不了。” 她卻跟我說:“你得把文學裡的每個元素都看成獨立的個體,而不是生硬地排序、拼湊詞群。” 我反駁:“我就是這麼做的呀。” 她卻說:“不,每個元素都有自己的個性,你拼接的方式太生硬了。” 我又問:“那不是很複雜?” 她回我:“每個詞都能拆解、聚合,隨著時間、空間和視角的變化,能無限細分,就像分形一樣!” 好傢伙,聽完我對文學更絕望了,畢竟我已經在文學這條路上摸爬滾打好幾年,寫了幾百萬字。
週三這麼有才華,卻從不發表作品,還時不時冒出些我聽不懂的話,她的思維就像來自另一個次元,我始終理解不了。那時候,星期找了我十年,他都已經是倆娃的爹了,而我還在四處流浪,過著 “酒幹倘賣無” 的日子。他問出了十年來一直困惑他的問題,我沉默許久,猶豫著告訴他:“我都明白。” 我還想把週三跟我說的寫作實質告訴他:“這就像一個精心編織的謊言,但作家就是要讓你相信,這就是事實。”
再講講我的學校生活,簡直就是 “內卷” 重災區。學校一門心思追逐升學指標,在大家都對衡水模式瘋狂吐槽的時候,我們校長還奉為圭臬,按照一本、二本線的要求去搞招生宣傳,苦口婆心勸高分學生別浪費一分,能上好學校就一定要上。學校每週日有半天假,還時不時被各種考試、補課沖掉。週一到週五,上午算早讀有六節課,下午算自習有五節,晚自習三節再加半小時自修。週六晚上放學早點,週日從十一點半放到下午五點半,然後回來接著上晚自習到十點半。每天六點半就得到校,我這日子被安排得明明白白,根本沒法按照自己的節奏來。為了讓自己不那麼壓抑,我只能拼命裝幽默。那時候我覺得,苦難就像 “毒蘑菇”,根本開不出嬌豔的花。青春期的煩悶、尖銳情緒,還有那些不為人知的小心思,混合在一起,很難催生友善和高尚,更多的是狹隘。無數次我都幻想,在最嚴厲的老師講課的時候,我像個 “孤勇者” 一樣站起來,直接開溜,從伸縮門上一躍而過,當然,前提是我包裡有錢。我還常常望著窗外,幻想自己像個 “上帝視角” 的主宰,編排眾生的命運,就像我的命運被別人編排一樣。無數次看著老師的禿頂,思緒早就飄遠,黑板上的算式根本入不了眼。
這種狀態下,我常常 “靈魂出竅”,感覺自己像在演電影。我總假裝自己身處集中營,說不定黑板會突然像特效一樣破碎,坐在後排的我被衝擊力推倒,爬起來發現滿教室的人都 “領了盒飯”,血濺得到處都是,甚至流到我腳邊,然後一個手持雙劍、身著冰冷宮裝的神秘人跪在我身側…… 當然,這大機率只是我的腦洞,或者是臨死前的大夢一場。每次回過神,才發現自己還在教室,數學課已經變成英語課了。神奇的是,我幻想的時候還能自動盯著黑板,甚至還能點頭、搖頭,所以在校領導天天抓狀態不好的學生時,我居然沒被盯上。我們領導可精明瞭,想窺探我們的內心,分辨我們有沒有說謊,然後美其名曰 “解決問題、提供幫助”,對我來說,說謊簡直是必備技能,因為我真的很難安排自己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