綿憶,身為尊貴之人,卻厭倦了那王宮中一成不變的繁文縟節,以及眾人面前永遠要端著的架子。他深知,自己所看到的宮牆內的一切,不過是這世間小小的一角,真正的百姓生活,那民間的煙火百態,唯有親身去探尋,才能知曉。於是,他做了一個大膽的決定,隱藏起自己的身份,微服私訪,去好好體察一番民情。
綿憶只帶了貼身的小廝阿福,兩人皆是換上了尋常百姓的粗布衣裳,打扮成了外出做小買賣的模樣。出了宮門,那繁華的京城街道便呈現在眼前,人來人往,吆喝聲、討價還價聲不絕於耳。綿憶好奇地張望著,眼中滿是新奇,這與那靜謐卻又壓抑的宮廷全然不同。
他們先是來到了東市,這裡商鋪林立,賣著各種各樣的貨物。綿憶停在了一家賣布料的小店前,店裡的老闆娘正熱情地招呼著客人。綿憶走上前去,笑著問那老闆娘:“老闆娘,您這生意可好做呀?”老闆娘看了看他,嘆了口氣說道:“哎,小哥,看著這街上人多,可生意難做喲。這布料進價越來越高,咱又不敢賣太貴,不然就沒人買了,一家人就指著這點營生餬口呢。”綿憶聽著,心裡微微一沉,他沒想到這看似熱鬧的買賣背後,竟有著這般難處。
接著,他們又走到了一個賣小吃的攤前,那陣陣香氣引得綿憶肚子都咕咕叫了起來。他要了兩份小吃,邊吃邊和攤主閒聊起來:“大叔,您這小吃味道這般好,肯定賺不少錢吧。”攤主苦笑著搖搖頭:“賺啥錢呀,小哥。這食材的價錢天天變,咱這小本生意,也就是勉強能維持生計罷了。而且這城管時不時地來管著,咱擺個攤還得小心翼翼的,生怕哪天就不讓擺了呀。”綿憶默默記下了這些話,想著回宮之後定要和相關的官員們好好商議商議,如何能讓這些小商販的日子好過些。
沿著街道繼續往前走,便到了居民區。這裡的房屋參差不齊,有幾間看著甚是破舊,屋頂的瓦片都殘缺不全了。綿憶看到一位老者正坐在門口曬太陽,便上前去打招呼:“老爺爺,您在這兒住得可還舒心呀?”老者抬眼看了看他,慢悠悠地說道:“舒心?哪能舒心喲。這房子一下雨就漏水,修也沒錢修呀。家裡的孩子都出去做工了,掙那點錢也就夠勉強餬口,咱這把老骨頭,也只能湊合著過咯。”綿憶看著老者那滿是皺紋的臉和那無奈的神情,心裡很不是滋味,暗暗發誓一定要想辦法改善這些百姓的居住條件。
不知不覺,已到了晌午,綿憶和阿福找了個小飯館坐下吃飯。飯館裡人不少,大多都是些做苦力的工人,一個個灰頭土臉的,正大口吃著飯菜。綿憶聽到旁邊一桌的人在談論著賦稅的事兒,一人皺著眉頭說道:“這賦稅一年比一年重了,咱辛苦掙的那點錢,交了賦稅就沒剩多少了,家裡老小都快養不活了呀。”另一個附和道:“是啊,也不知道上頭是怎麼想的,咱老百姓的日子是越來越難咯。”綿憶心中一驚,他原以為朝廷制定的賦稅政策是合理的,能讓百姓安居樂業,沒想到實際情況卻是如此糟糕。
午後,他們來到了郊外的一個小村莊。村子裡一片寧靜,只是那田間勞作的人們臉上都帶著疲憊之色。綿憶走到一位正在鋤地的農夫身邊,問道:“大哥,您這莊稼種得咋樣啊?”農夫直起身子,擦了擦額頭上的汗說道:“哎,不咋樣呀。今年這天氣不好,雨水少,莊稼收成估計好不了。而且這地的租金還越來越高了,咱種了地,到頭來能落自己手裡的糧食沒多少啊。”綿憶望著那乾涸的土地,心中滿是憂慮,農業可是國之根本,若是莊稼收成不好,百姓可怎麼過活呀。
在村子裡轉了一圈後,綿憶又發現了一個嚴重的問題,那就是村裡的學堂破舊不堪,教書先生也只有一位上了年紀的老者。綿憶走進學堂,看到那為數不多的幾個孩子正坐在破破爛爛的桌椅上讀書,書本也是陳舊不堪。他問那教書先生:“先生,為何這學堂如此破敗呀?”教書先生無奈地說:“哎,沒錢修繕呀,村裡窮,給不了多少束脩,也請不來別的先生,我這一把老骨頭,就只能盡力教教這些孩子了,可就怕耽誤了他們的前程啊。”綿憶深知教育對於國家和百姓的重要性,這一幕讓他下定決心回宮後要大力扶持鄉村的教育事業。
天色漸晚,綿憶和阿福找了一家客棧住下。晚上,綿憶躺在床上,翻來覆去睡不著,腦海裡全是這一天所看到的百姓們艱難的生活景象。他原本以為在朝廷的治理下,天下一片太平,百姓安居樂業,可現實卻給了他重重的一擊。他意識到,有太多的問題被那些官員們隱瞞了,而自己作為有著責任改變這一切的人,必須要採取行動。
第二天,綿憶繼續他的私訪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