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太公雖然是耄耋之年,但他的性格還是可愛依然。常常利用零食、糕點,來引誘一群天真活潑的童子童孫,招攬在身邊玩。
現在正值大年二十五了,小孫孫們不用上學了。 院子裡的金童玉女們在玩遊戲,嘻嘻哈哈,吵鬧聲滿滿。
小孩子眼睛犀利,見到陌生人在天井看那對柏樹時,早就有童兒去稟告太爺爺了……
大廳上,來了兩個女童,跑到天井來招待。並且拉著阿伯的手叫道:“爺爺爺,爺爺,您帶著客人來,是找太爺爺嗎?他剛才分大紅棗給我們吃了,現在去書房了。”
在稱呼上,楊氏家族有規定,凡是比自己父親大的長輩,一律叫“爺爺”。
阿伯年已花甲了,被家族的孩子們叫得爺爺長爺爺短的,滿臉樂開了花。
楊太公聽小孫孫們說有客人找,也就放下手上的書本,從書房出來到大廳看個究竟。
潘有根一看,廳上一位白髮銀鬚的長者,不用介紹也斷定是傳說中的楊太爺了。 他趕緊上廳堂作輯問道:
“您就是楊太公吧,晚輩實在搪突,前來打擾您了!”
傳統的作揖,就是拱手,也就是抱拳,抱拳就是天地相合之意。抱拳的左手掌為陽,代表天,右手為陰,代表地。天為圓,地為方,天地相合,表示友誼常在。
楊太公向來以禮待人,也還禮抱拳答謝道:“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好!好!客人請進書房,泡茶!”
楊太公今年九十三歲了,他是楊氏家族德高望重、身居五代同堂的長者,待潘有根小年輕有禮有節,平易近人。還專為客人扶門,好讓客人方便進書房。
潘有根見到楊太公親切地為自己扶門,感動無比,頓時面部紅了半臉……
真是交友在默契,誠意才感人心。
寒冬臘月,霜雪纏綿,正是閩北最冷時節。書房裡生起火盆,爐子煮茶,熱氣騰騰,約個倆倆好友,彷彿與世隔絕,這樣的悠閒生活讓潘公子好生嚮往。
當潘有根踏進書房,腳下樟樹的木板飄香入鼻。潘公子立即感到頭腦清醒,精神放鬆,就像抹了樟腦油一樣。
楊太公的書房古樸又典雅,牆上掛的是他自己素描的幾幅山水畫,雖然看去輕描淡寫,但它是畫中有詩,詩中有畫。
他的詩、詞,字型寫得蒼勁凝重,頗具武將氣度。書架上陳列著唐宋元明清各個著名作家的各類散文與小說。
一架古箏,一雙“龍鳳”祖傳的鎮宅寶劍,一張小方桌,一把虎皮靠背椅。看得出,楊太公是個愛生活且多才多藝,文武雙全的老前輩。
隨後楊太公端起茶壺,關切地問道:“客人,來,請坐,請用茶。請問大雪紛飛的,又是年關將至,為了什麼事前來我楊家村呀?您貴姓哩?”
潘有根恭恭敬敬地答道:“晚輩姓潘,名有根,是順昌縣謨武人。和您曾孫媳婦李可娥是鄰居。這次冒昧前來,主要是代李可娥打聽一下,八月中秋的夜晚,她的丈夫被人綁架之事,還有她的房屋燒燬了後,是否還能簡裝一下,好返回夫家住?因為楊家坊是她三個孩子的故鄉,也是楊家根所在地。”
潘有根千里迢迢趕來,主要是為了這兩件事。楊太公若推脫話題,裝糊塗賣傻,是說不過去了,也是躲不過去的,那也不是楊太公的為人了。
真正要回答得祥細,好比撥茅連菇,會變相牽出一大串隱情來,這著實是難為楊太公了。
楊太公必須做到,自圓其說,又讓人無從考證“案情謎團”,否則“寒門出貴子”的計劃就要失敗了。
只見楊太公淡定自若,撇開潘有根話題的鋒芒,用變相的方式回答了他苦苦查詢的答案。
楊太公巧妙地,先談起了楊氏家族的先祖是怎樣的一個歷經興衰,與每一個朝代共同擔當風雨命運的過程……
楊太公看著爐子上煮得沸沸騰騰的紅茶,彷彿回到了那段被世人遺忘的楊家的曾經。他傷感地說起:
“凡是楊家村過往的客人,都伸出大拇指讚美眼前的楊家村。但誰又知道,繁榮景象的背後,是先人歷盡滄桑,經過父輩們的嘔心瀝血,拼命勞動,才有今天子孫後代的安逸生活呢?
曾經的楊氏家族,從北宋開始。宋遼之間、宋夏之間存在著尖銳的矛盾和激烈的衝突。楊家人站在洗刷民族恥辱,抗擊外敵入侵的立場上,投身其間,英勇戰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