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著這情形,楊虎頭對楊景說道:“我只能把你們母子從火海救出,沒有能力供養你們,我有我的家,我得馬上回泰寧楊家坊了。回去後還要查詢你父親的下落。侄兒你這麼大了,應該撐起這個家了,我像你十五歲時,已披甲跨馬,衝鋒陷陣,爭功爭名掙錢養父母了。雖然你們眼下比較困難,但人窮志不能窮。牢牢記住楊氏家訓:
‘家興我榮,家敗我恥。’
希望我楊家這個家訓代代相傳,還我楊氏家族昔日的輝煌。當國家有難時,我們楊氏族人不管是少年,還是白髮蒼蒼的老者,個個在戰場上都是英雄好漢,浴血奮戰,英勇無畏。所以你們應該向我們楊家的先輩學習,學習他們的奉獻精神。今天在太平的子日裡,難道說掙錢養家餬口,比先輩在戰場上浴血奮戰還難嗎?你要克服重重困難,與媽媽挑起生活的重擔,在這裡紮根下去。並還要興望發達\\\"。說完,一躍馬背,就消失得無影無蹤。
前面提到楊虎頭不但功夫了得,而且還懂易容術,楊伯為了楊景儘快適應貧窮的生活,儘快承擔起這個風雨飄搖的家庭責任。為了暗中觀察他,考慮再三,並沒有真正離開他們,而是扮演一位啞巴,以啞巴的身份出現,暗中幫助他們。因為啞巴是弱智弱勢群體,很容易被人們同情,更容易被人們接近。
當地確實有位五十多歲的啞巴,住在河對面離謨武鄉五里路的寨子裡,啞巴與母親相依為命。這個寨子全姓雷,畲族人,雷啞巴是個砍柴能手,為人忠厚,專挑硬木,財主們爭著買他的柴,貪圖經久耐燒質量好。每逢二、七圩日,他都會早早擔柴到漠武鄉集市上去賣,全鄉老老少少都認得他。
這天楊虎頭就扮成這位啞巴。身穿畲族著裝,綁著腰帶,腳穿一雙舊草鞋,頭上包裹著暗紅色頭巾。天剛亮就挑柴坐船渡河上岸。因為楊景住在河岸上的“天后宮”廟的雜物間,門口是啞巴去街上的必經之路。“啞巴”為了接近楊景,為了和楊景成為熟人,成為朋友,故意把柴火擔在楊景門口停下休息,用啞語衣衣吖吖、嘰嘰喳喳,比手畫腳,自言自語說個不停。
李可娥母子四人的命運與昔日相比,是天壤之別,之前是四世同堂,滿桌佳餚美酒,住的是樓中樓閣金壁結綵,光鮮亮麗,燈籠高照。而今晚是母子倆代人,用門板、用稻草鋪的床,一盞煤油燈弱光火苗暗淡悠悠。四壁簡陋,河沙隨風吹拂塵飛,滿個雜物間怪味燻人。楊景一晚悶悶不樂,被這突然的生活變故而煩心。加上肚子又空,又聽見門口有人說話,更難以入睡。乾脆起床出來看個究竟。原來是一個挑柴賣的啞巴坐在門口。楊景從來沒有接觸過啞巴,所以不懂啞語,看啞巴的手勢,好像要乞討什麼東西吃,於是進屋子叫母親出來看看是否領悟啞語。
當母親李可娥一腳誇出門檻時,立刻就認出啞巴人的模樣。原來畲族寨子部落發展落後,大多數畲族人都成為謨武鄉財主家的長工,這個五十多歲的啞巴打工沒人要,為生計養老母,只好砍柴、擔水。啞巴大她廿十多歲。也是說在李可娥十六歲沒出嫁之前,雷啞巴就是砍柴賣給自家的,父親李仕峰常常給了工錢外,還會另外送幾個紅薯給他路上吃。所以李可娥很熟悉啞巴。此刻一眼相互認出,四目相對時都感覺到很驚訝。這時啞巴停下了手勢,李可娥羞澀滿面顯得很狼狽。啞巴知道李府千金嫁到很遠、很有錢的大戶,如今卻在廟宇雜貨間落腳,實在令人廢解,當下場面好尷尬。
啞巴做個手勢討水喝,楊景誤解手勢說:“我們沒米下鍋了,沒早飯吃。”此話正合啞巴意,叫楊景跟他去拿大米。楊景紅著臉皮說:“就算向你啞巴叔叔借吧。”於是啞巴擔著柴在前,楊景緊跟在後。啞巴把柴擔到姓葉的財主家,手比劃:“今天不賣銅錢,一擔柴換3升米,(古代一擔重量規定150斤,古代民間有一種“升”為計量單位的方法,一升是一斗的十分之一。一升米等於現在重1.25斤,一斗等於12斤。升是容積單位,斤是重量單位。過去幫財主家擔水,也是按150斤為一擔算銅錢)。並且另外向葉財主還要借3升米,等下次圩日挑一擔柴抵還”。大家都知道,凡是啞巴都有個特性,人雖然忠厚老實,倘若你不隨他意,他就跟你急,很容易發飆。平民百姓都怕,何況有錢的財主?所以財主只好去米缸裡又量了3升米,倒進啞巴布袋子裡,布袋裡裝著6升,等於7.5斤米交給楊景揹回家做早餐。
在回家的路上啞巴比劃說:“今天6升米不要還,因為我之前是你外公家裡的樵夫,你外公是我一生中最好的東家,平時工錢不會算太緊,太認真,常常把零頭錢算整數,每年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