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景把想法告訴媽媽。母親連連點頭稱讚:“好主意!好一句貧居深山無人欺。住廟要租金,倘若住人家牛棚更貴了,倒不如遠離鄉村市井,搬入深山老林住茅屋,省了房租又方便了砍柴;我也可以拋頭露面從事勞動,幫兒子挑個幾十斤的。楊浩也會背幾十斤,女兒專門煮飯,大家早晚收工在一起,大大減輕了大兒子的負擔,真是一舉兩得啊!何不妙哉?”
楊景說:“母親大人,我天天砍柴,看好一個去處,叫‘曹甘際’的地名,住著兩戶人家,倒是清靜,那山澗有水有田。我們住下也可以開墾幾畝水田,也可以放養雞鴨鵝兔,等手頭寬裕點,積攢剩餘的錢了,再配置兩條耕牛,這樣的田園生活,平平淡淡就好!”
頓時,你一句我一句,討論非凡。瞬間小小的雜貨間沸騰了。
母親接著說:“好,孩子們,讓我們一起面對,感受風雨中的每一個細節吧!無論走到哪裡生活,無論身處何方,都要牢記我們楊家的祖訓‘家興我榮,家敗我恥’。天無絕人之路,絕路逢生才是路。茅屋怎麼啦?只要不漏雨,何處不是家?“
第二天,媽媽吩咐大兒子楊景:“你早飯後,先辦兩件事,其一,趕快聯絡‘啞巴’阿伯,叫上幾個內行人,僱傭幾天小工,儘快把茅草房搭好。其二,把媽媽這對耳環拿到街上金鋪給當了,雖然只有一錢重,但它也可以解燃眉之急,如果不夠工錢,等我們手頭有錢了再付清”。
楊景所以說選址在曹甘際蓋茅屋,此地不算開陽,但確實那地方不錯,之前在宋朝、明朝就有陸陸續續人居住。
有古代遺留下的石磨,石春臼,石桌,石凳,石寮仔,兩旁邊有石砌欄杆,光水井好幾口,古蹟處處可見。一口園水塘,塘內種滿荷花,名“月潭”之稱,潭周圍竹樹繁茂,桃園李樹一整片。有風飄來,那竹樹林便隨風搖曳,一片美景。
謨武曹甘際,原來這裡是一個古代山寨子莊園遺址。
由於大山裡,交通不便,土匪出沒頻繁,後來漸漸清冷了。這是一條通往另一個鄉鎮的古棧道;有一段是依山盤石,用人工鑿壁陡峭石坎層,坎層有一處鬼斧神工的天然景點,一塊圓桌般大的平面石頭延伸懸嵌入斷崖壁處,俯身下看不見底。靠山體立著一塊巨石,好像故意是來擋著人們去路,後被開山者鑿開,一半好似壓著這塊平面石一角,使其不會翹翻掉下崖壁,另一半靠山附體掛著,形狀成天然形象了,所以鑿匠師寫下“關門石”三個大字,供來回行路人坐在石面桌上稍息。也有人上山勞動把午飯掛在‘關門石’小樹枝丫上,等砍完柴坐在關門石上,邊吃飯邊眺望整個謨武村,欣賞古老鄉鎮,這一帶的風光全景結構。
延山一路翻山越嶺,原始森林居多,快到曹甘際時,又是一處景點,有座古代拱橋,據說楊門女將楊六妹帶兵打仗走過。叫‘水尾橋’,總長度二十八米,寬三米五。此橋採用天然石材拱成,大約建於宋朝末年。‘水尾橋’兩頭都是千年蒼天古樟樹,楓樹,風景如畫;盛夏行人到此,非常陰涼。山澗小河陣陣風吹身上時,會感到涼起疙瘩。橋下長年流水不斷,畲族人最喜歡來這一帶水澗溝裡抓甲魚、石磷、鬍子魚等。
每當楊景從謨武鄉上曹甘際山場時,砍柴大約步行十二三華里,挑擔足足走個把小時到才到家,每天往返這條道,己經成了輕車熟路了。
幾天後,但見茅屋座南朝北,分兩室一廳,冬暖夏涼,四周用籬笆圍著,防止山上動物騷擾。
距離百米開外,有兩戶儂家士坯房,在此定居了十幾年。
前幢這家姓張的倆夫妻,生有倆男,並且抱養一個童養媳配給小兒子。後幢一家叫信根仔,夫妻倆生一男一女。雖然大山深處,總算有人煙吧!
楊家母子漂泊三個月過去了,三個月的寄人籬下結束了。
李可娥母子總算漂泊落定,喜來今天喬遷新居。一家子背的背、挑的挑,把“天后官”雜物間裡屬於自己的東西,屬於自己的日用品和鍋碗瓢盆都帶上,向十幾裡目標走去。
雖然路上行人投來異樣的眼光,雖然村子裡同情的人也有,看笑話的人也有。把這家子當成逃荒者的也好,當成乞丐的也有。可對李可娥母子四人心裡來說,腳下的山路是通往自由,通往鮮花之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