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桌的中年男子,看到楊景滿臉無奈的表情,吃著碗裡的鍋邊糊時,為了幫楊景調節情緒,又講了一個笑話,他說:“去年剛來福州,早就聽說福州的線面出了名,我媽叫我帶幾斤回家去嚐嚐鮮,於是就發生瞭如下的尷尬場面,線麵攤位上的老闆是對我這般講的:‘你媽(抓)不如我媽好,你媽的亂七八糟,我來幫你媽吧!’
小販邊看秤頭邊說:‘臭(湊)你娘娘(倆兩)剛好二十個銅板。’”
楊景乍一聽,把嘴裡的鍋邊糊都笑噴了出來,肚子都笑痛了。轉而臉色就大變了,因為他想到,下一步不知會發生怎樣的變故,楊景著實沒把握。
中年男子吃罷結賬走人了,桌子上丟下楊景一個人望著空碗,不知如何結賬好。愁眉不展的他,正在盤算如何結賬合適時。只見老闆娘又是笑嘻嘻地,帶著很友善的表情對楊景說:“依弟呀,飽不飽了?一碗五個銅錢啦!”
楊景接過話說道:“伯母,我身上沒錢,只剩下門口的那擔柴火了,雖然是在木排上泡過水,但淨重也有一百五六十斤,您看是怎樣估算折錢合適呢?”
老闆娘也沒有過多地為難楊景,還是帶著笑容,依舊地對楊景說道:“依弟,依我福州人你叫我依母吧,叫我女兒叫依妹喔!你的柴火兩捆,最多換鍋邊鼎六碗。折銅錢三十個,你看可以嗎?如果你不相信依母的話,可以挑去賣了,回頭付我五個錢也行。”
楊景一時半刻也說不出個寅卯來,順口答道:“就依伯母所言,換三十個銅錢,扣除一碗鍋邊糊五個錢,再找二十五個吧。”
(注:銅錢即明錢,銅板即銅幣、銅片。一個銅片換10個明錢,一塊大洋可換560個明錢,56個銅片折一塊銀元。)
楊景出門第一個貴人,就是鍋邊湖老闆娘。
接著楊景的故事是初入江湖孤單影,茅寮借宿也恩人。
楊景結賬後,起身出來走到鋪門口,看了看自己挑來的這倆捆柴火,走了幾步後,想起店裡沒有半個男人,又轉身好心地向老闆娘說道:“依母啊,我來幫您把這擔柴挑去放好吧!”
這句話足夠讓人感動,這是一個善良的男人的表現,也給出門在外的楊景帶來了“好人有好報″的結果。
原來這家鋪子的女主人姓孫,名東瓊49歲;丈夫陳仁新,56歲,是個秀才出生,因官場失利,棄官隱居了幾年了;女兒名叫陳玉香,芳齡15歲;她上面還有個大哥,已31歲,因世代漁夫,前幾年跟著父親出海打魚,連魚船也不知被颱風刮到哪裡去了,兩人至今杳無音信。現在只有母女倆相依為命。
這臺江的洋中路,整條街都是小吃,由其澆鍋邊糊盛行,孫東瓊看好行情,又是小本生意,就帶著幼女在這裡把孃家的店面租下了一間。以薄利多銷求生存,每天起早貪黑,勤勞苦作經營。生意雖然談不上大紅大紫,但除了鋪租和成本之外,也能馬馬虎虎地維持母女倆的生活。
孫東瓊聽到楊景願意幫忙,把柴火搬到柴火間去,更是笑嘻嘻說道:“依弟啊,那就省得我母女倆抬了,真是有勞你了,挑來跟我走,放到後門庫房去。”
離店鋪五十幾步的地方,有間小小的茅寮,四面是菜地,茅寮四面也無門無壁無遮攔,是用柴火疊磊圍圈成半月形,中間留條過道方便拿柴火而已,頂多也就是楊景一米七五的高度。看得出來,這座茅寮出自女性之手,被歪歪斜斜的柱子支撐著。
此時天已暗黑下來,當楊景放下擔子走出茅寮時,見四面空空蕩蕩的,楊景再次叫住老闆娘以商量的口氣問道:
“依母啊,我與同伴走散了,又是第一次來到福州省城,這裡無親無故,口袋又沒有過多的盤纏投住旅館,我想就此借這裡的柴火間一宿,懇請您行個方便,可否?”
老闆娘是個生意人,知道多一個客人多一份收入。再看跟前的這位少年,衣著單薄,一張臉眉清目秀,不像壞孩子。孤獨漂泊在外,著實讓人覺得楚楚可憐,就算討飯到家門口,要求借住茅寮,她也是不好推辭的,更何況她今天還是他的賣主呢,於是她就爽快地答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