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九月重陽過後有颱風,涼氣陣陣吹來,比往日更猛了,猛得讓人喘不過氣。楊景從小生長在閩北山區,在山裡,再大的風吹來也有躲身的地方。可現在,身處於陌生的臺江岸邊,總感覺空曠無助。呼吸困難,風沙很大,睜眼也困難。這樣的環境他第1次感到很可怕很恐怖。
由於找不到孃舅,找不到謨武商船和熟人,心裡難免害怕和惆悵,人一害怕,自然身上冒汗,再加上楊景肩膀上挑著兩捆柴火,汗水再次把全身衣服浸溼透了,腳上穿著的草鞋也起了一個大洞。狼狽的他,一個褲腳高,一個褲腳低,有一邊還拖到了地上。本來在下木排時,兩褲腳都卷得好好的,什麼時候掉下一邊褲腳也不知道。山裡人就是這樣邋遢,在這種情形下,楊景也顧不上自己的形象了,根本沒注意到下身是個什麼樣。
加上媽媽給他縫的衣裳,那個包包也不見了,被大水沖走了。
他沿著臺江岸邊一路走一路詢問,最難辦的是,楊景用閩北本地話和福州人溝通,是完全不相通的。打聽了半天也分不清腳下的路通往何處,五花八門、大大小小的船隻,都用鐵皮包裹著,根本辨別不出何方來。在閩北小河上他見都沒見過,這樣一個錯綜複雜的場面,不要說認得出謨武鄉下來的孃舅的貨船了,就連熟人都難以碰到。
深秋晚霞行千里,東面雲低氣沉沉。楊景看見泊岸的漁民開始煮晚飯了,炊煙裊裊,可見天馬上就要黑了,他何去何從還沒有個著落。
這時的楊景是身無分文,衣衫襤褸,最值錢的就是肩頭挑著的這兩捆柴火。此時這兩捆柴火是楊景的全部家當,也許是救命的依靠了!到底這擔柴火能值幾個銅錢,也是個未知數。楊景心中沒底,這時想起孃舅說過的一句話:“一擔比謨武鄉多三倍的價錢!”
當楊景挑著柴火擠在人群中,懵懵懂懂,跌跌撞撞地闖到臺江洋中路時,只見整條街車水馬龍,非常熱鬧。
楊景雖然只有十六歲,但他並不是小孩子的思維了,也超出了少年的判斷能力了。因為楊景看到街道兩旁邊,在冒煙的都是柴火灶!
楊景眼睛一亮,非常自信地站在一家店鋪門口的灶臺前不走了。不出所料,馬上就有鋪子裡的老闆娘笑嘻嘻地出來招呼,問道:“依弟,依弟,綠著色濃得?把茶放下來,吃鍋邊鼎麼?”(這幾句是福州方言,翻譯成普通話是:“小弟,小弟,你是幹什麼的呢?把柴火放下來吃鍋邊糊麼?”
老闆娘是地地道道的福州人,講的是福州方言,鍋邊糊在福州是叫“鍋邊鼎”,最難懂的是“插”字,它為福州柴火的發音。)
楊景聽懂的只有三個字——“吃鍋邊”。
這下問題來了,鍋邊是要吃的,肚子也空了,但是楊景口袋裡沒有現金,只有肩膀上的這兩捆柴火,這能換成幾碗鍋邊糊呢?還是把柴火賣給老闆娘,換現金再吃鍋邊糊?也許是老闆娘很會做生意,更會察言觀色,她一眼就看出了楊景左右為難、不好開口的原因。
接著她又對楊景說道:“依弟,我知道你的意思啦,毛關係啦,先下‘插’進來,熱熱地吃碗鍋邊鼎吧!”
楊景從臺江上岸到此時也一個多小時了,擔子沉重,他也挑酸了肩膀,便就地放下扁挑,跟著老闆娘走進了店鋪裡,在空位子旁剛想坐下來,想不到又鬧出笑話了。
這時一個比楊景小一點的姑娘,端著一盆水出來,放在楊景桌上說:“依哥,來,先死,先死,死完了好吃鍋邊鼎。”
楊景聽後嚇了一大跳,莫非是進了黑店?起身就要往外跑,嘴裡還說道:“我不死,我不能死,家中有母親有弟弟妹妹,尚小……”
這時,坐在一旁的一位中年男子一把拉住楊景的袖子,好心地用普通話解釋說道:“兄弟,你誤會這位小姑娘了,她是出於一種熱情,叫你先洗手,洗好了好吃鍋邊糊的意思,並不是惡意的!福州方言發音就是這個樣子的,‘洗’,我們外地人聽起來就是‘死’!”
聽後楊景心才定下來,擼起袖子洗完手,換位子坐到了這個中年男子邊上,與他同桌吃起來了。
福州的鍋邊糊蝦油味很重,雖然同個省份,這是閩南和閩北舌尖上的差異。閩北人喜歡吃辣與酸醋,而閩南人偏甜味和海鮮。楊景吃著明顯不習慣這股生蝦油的口感。但是出於肚子空空,也只能將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