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頓飽飯不易,兒子跪拜母親。
今天是元宵節,吃好紅薯粥,李可娥帶著一雙兒女上街來。
第一件事,她為次子買了一雙布鞋。楊浩反而有些靦腆了,推辭說道:“娘,價格太貴,草鞋就行,若雨天會溼,我會脫下省著穿。妹妹明天要報名了,這銀子留著。”
母親心疼地回道:“你也一樣,是媽媽身上的一塊肉,大冷天的,凍壞了怎麼辦?妹妹報名也不差你這幾片銅板。”
楊柳也勸:“二哥,買吧!你腳後跟都凍開裂痕了,穿草鞋挑水一用力又出血了。”
楊浩新鞋穿在腳上,踩在青石板上,走進小巷裡有說不出的高興。
第二件事,進米市。
整條街的商鋪的大米,各種各樣五花八門,有白米,紅米,黑米,早稻米,晚稻米,糯米,粳米……這是兩個小孩最關心的事。大米市場的櫃檯上,米商老闆用米鬥把米裝起來,裝得滿滿的,裝得尖尖的,甚至尖到掉下來了。
楊柳好奇地問:“媽媽,這米斗的米都掉出來了,裝那麼高尖幹嘛?”
李可娥向孩子們解釋道:“這是米商老闆拼生意的做法,除了將鬥裝滿之外,還要再多舀上一些,讓鬥裡的米冒尖兒吸引顧客,叫做‘無尖不商’。米若不滿不高不尖,怕你經過不買之。”
媽媽經過幾家的對比米質和挑選之後,買下兩鬥滿滿的大米。楊浩怕妹妹要背,先搶過來揹著,腳上新布鞋穿著,看那神氣樣,帥呆了!此時一個十三歲的孩子是何等的高興勁啊!
走進了寧家巷,來到大門口,快上那三層石板坎,他就迫不及待地大聲喊:“三嬸婆,三嬸婆,我們上街回來了!”
三嬸婆正在客廳掃地,也有早出房間來等之意,一聽一看楊浩的表情,就知道叫自己一起來分享。楊浩肩膀上那一袋鼓鼓的大米,還有他故意抬高腳上那雙保暖的新布鞋。畢竟是十三歲的孩子,這一刻所有的天真無邪的舉動,都被三嬸婆盡收眼底了。
“哎呀呀,楊浩寶貝,這雙鞋子你穿著正合適,正合腳,整個人更加帥氣了!”三嬸婆這樣讚美,楊浩聽了小臉上樂開了花,真的很開心,腳抬得更高,走了幾步。
今天的晚飯特別香,媽媽煮了一大鍋的白米飯,楊柳早早的去叫三嬸婆過來一起上桌。
一餐飽飯後,兒子向母親跪拜磕頭。三嬸婆也知道楊浩此時的心情,一頓飽飯足夠了,還買這麼貴的新鞋子,感覺太不應該,太浪費了,把妹妹報名的錢都佔用了,他心裡過意不去,嘴上又不知道怎樣說出這份深深的歉意。
三嬸婆很理解楊浩的這份內疚,趕忙上前扶起來安慰道:“孩子,不要有歉意。你腳保護好了,要靠它挑水來賺飯錢的。”
李可娥也沉浸在一種自責當中,自己沒有一點能力能夠為孩子們分擔憂愁,今天只是買了一雙鞋子,就讓孩子感動不已。
這些年來有誰懂我,帶幼兒在外漂泊。既當媽又當爸的,一個人頂起這個清貧如洗的家,這些本不是家庭主婦所為,但她卻堅強地承擔起了所有,自己也衰老了很多,讓人不認得她了。她想著這些,強忍著一份淚水,因為它不敢流出來,這是借住在別人的房子裡的啊!
聰明的三嬸婆,還是把眼前沉寂尷尬的局面圓回來了,拉開話題說道:“今天元宵節,三坊七巷今夜彩燈輝煌,楊浩你不妨帶著媽媽和妹妹去看看,去欣賞一年一度的盛景吧!”
是啊,今晚元宵,楊家人第一次在省會這繁華的都市過彩燈節,感受福州傳統的年節習俗,感受三坊七巷這個歷史文化街區推出的“花燈盛會光影如晝”,三坊七巷元宵節裡沉浸式的互動燈會,點亮了當晚的天空,讓南后街很是熱鬧。
母子三人邊走邊看,大飽眼福,與鄉下確實不同,燈會選在南后街,融合了閩都傳統民俗文化和三坊七巷的歷史人文背景,傳統民俗文化氣氛濃厚。
傳統民俗文化體驗包括:制花燈、寫春聯、品元宵……
這些都是福州傳統年節習俗。富家兒童少年提看花燈,趕花市,感受著熱鬧非凡的佳節氣息。
各大商家店鋪和攤位上,掛出了福州傳統的蓮花燈、彩繪花燈等,引來市民紛紛駐足觀看和購買。有些小朋友還穿著傳統服飾,提著花燈走在街上,吸引了不少目光。
自宋朝以來,福州便以元宵燈會著稱。明代詩人謝肇淛說過:“天下上元燈燭之盛,無逾閩中者。”
南后街作為福州歷史文化街區三坊七巷的中軸線,它曾經是福州市區內傳統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