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3章 巜寧家巷子升炊煙,戶戶書聲琅琅起》(1 / 1)

有人說:三嬸婆木屋變門館,楊家母子輪流書聲。

每個高地位上層人物的家庭,都是要靠有一代能人站出來推動發展,靠他們的奮鬥努力,才能實現的。家庭的興旺,一定離不開他們的奮力拼搏。人生都有句號,但我們都在句號之前奮力奔跑,做有利於自己又有利於他人的事業,這樣才能對得起社會,對得住家人。

自從楊家人,住進福州臺江寧家巷子三嬸婆家後,辦起了門館,啟蒙班誕生。如今左鄰右舍小孩子們都有機會前來讀書寫字。當季節不緊不慢地路過窗臺,窗外又是一片春暖花開。陽光正好,不染塵埃。雖然課桌椅置辦不起,學生自帶板凳。男孩女孩明眸亮晶晶,喜歡看著講臺上同年齡先生,她,雖然還沒脫掉幼稚,但她講課那認真的神態,傳受知識的一絲不苟的精神,神舞飛揚的教態,要求學生的嚴謹態度,一點都不亞於《女子學堂》的老師。她老師那套教態、教法都被楊柳學到手了。

我想,若干年後,那棟木瓦房屋,依舊有人懷念。因為那裡有寧巷孩子們童年的回憶。

後來阿寶說過:“三嬸婆這棟小木屋,是那一代人在兒時學習的啟蒙點。帶著有一份份童心之愛,互相珍惜過,互相珍藏過,故以已足夠讓我感念一生。”

世上有一種喜歡,叫著同等的圈子,同是來自貧窮家庭的子女,他們長大若能重新遇見,亦是重逢,當已足夠幸福時光,那份兒時我等待著您的風景如畫,等待著您的笑靨如花,希望那天來臨時總會把最好的留到最後,在匆忙流過的時光裡,剪一段流年,念一段深情,深愛著曾經木屋共讀一本書聲,那個場面也壯觀。

是啊,在那個舊時代,在寧家巷子裡,有些父母為孩子起名字的能力都沒有,幾個孩子共坐一條板凳上,卻沒有一個像樣的名字。都是一些不是賤苟,就是一妹或者二妹大妹之類的名字。因為這些兒童只能手上拿些瓜果蔬菜,來頂日常學費的,是無法上私塾學堂的孩子們。可想而知,家境貧寒。書讀不起,上不了私塾。省城那些私塾先生也要養家餬口,所以有心無力,拒絕瓜果蔬菜做學費,需要是硬幣銅板,真金白銀。

而楊家人剛好顛沛流離到省城,流落寧家巷子,巧遇三嬸婆結緣,入住她家木屋樓蘭。有同等的文化,不需要同等的報酬。

家境再窮,讀書為上,父母再苦也要送兒女進學堂。懂得識字斷文,使眼睛更亮,路走得更寬;懂得算數,能寫會算,誰都欺負不了你,所以能行走天下。

李可娥說這樣一句話:“我的兒女,從小教他努力是為了亮劍,亮劍是為了披荊斬棘。你如果有足夠的能力掃盡前進路上的藤蔓,那麼前面的路就越走越寬廣了。無論現在生活對你怎樣的不公平,相信將來一定會用另一種方式強大起來。”

現在三嬸婆私塾先生由楊浩擔任。雖然他沒有妹妹楊柳的名聲大,可楊浩也有真才實學,教幼兒啟蒙班還是綽綽有餘的。

楊浩在童年三歲跟著九歲的大哥楊景上過學堂,那時楊柳剛出生。因私塾先生是父親楊森基,所以對兩個兒子管教嚴格,要求也高,一字一句強調讀的準確,用的到位。三歲到九歲,這六年時光並沒有白度,楊浩學到了同年齡人該學的知識,具有同齡人所具有的標準知識水平。雖然九歲後至今十三歲,四年在外跟著家人漂泊天涯,但在平日裡都會背誦一些詩詞,《三字經》、《百家姓>什麼的。尤其去年妹妹在省城《女子學堂》正規培訓班三個月裡,在茶館打洋後跟著妹妹學了三個月的文化。一天也沒落下,更可喜可賀的是,妹妹在學堂上把教書先生的一些肢體動作、講課語速快慢要領,都傳授給了二哥。

這樣一來,楊浩不但學到知識,更讓他鞏固知識。學以致用,就連楊柳站在講臺上的風采,從容淡定的教態,都給楊浩帶來很好的啟發和模仿。

所以楊浩上起課來面面俱到,順心順手,他撐起了課堂教學知識,也撐起了楊家門風。

三嬸婆說過:“我在小時候也有去過私塾,可以說那時候的先生講話,我們根本聽不懂,據說那是唐朝時候的官方語言,我們脫離了幾百年語言的銜接,現在我們講的是福州本地話。而楊柳說話我聽得懂,因為她講的話是現在,是當代學校傳授正規的語言。”

三嬸婆講的沒錯,楊柳表達能力,已經接近普通話了。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章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