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林秀琪說故事期間,比夢泠大兩歲的熙兒說,“這個故事太滑稽了,可可拉跟夢泠真相像。”
紅兒也在一旁起鬨,拉長了臉,不高興極了,兩眼鼓溜溜轉著,不相情願地說:“好像就夢泠能當女主角似的,我就不服。”
這回熙兒又想說話,一旁的青兒姐姐推了她一下,她才擦著流著鼻涕沒說話冷下了。
母親林秀琪拍了拍了深夜裡聽故事有些累乏的夢泠,溫柔慈祥地說道:“好啦,不要說九姑娘的壞話了。”
母親林秀琪又細聲講道,有一個故事說,一筐葡萄爛了一半,樂觀者說:“哈,好呀,還有一半好的可以吃!”悲觀者說:“糟糕,只剩下一半了。”對同樣的事物,樂觀者見到陽光,悲觀者只目睹陰暗。一個人在厄運面前不絕望,保持樂觀的態度,他便是生活打不垮的人。
醉夢泠笑容可愛至極,認真咬字說道:“祖姥姥曾說過,‘年’即年獸,古代傳說中的一種兇猛的怪獸。民間傳說,除夕這天年獸會襲擊人類。因此,當天人們會透過敲鑼打鼓、放鞭炮等方式來震懾、驅趕年獸,平安度過除夕夜後即為過年。”
,!
民間主要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相傳,中國古時候有一種叫“年”的怪獸,頭長觸角,兇猛異常。“年”長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傷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這天,村村寨寨的人們扶老攜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獸的傷害。這年除夕,桃花村的人們正扶老攜幼上山避難,從村外來了個乞討的老人,只見他手拄柺杖,臂搭袋囊,銀鬚飄逸,目若朗星。鄉親們有的封窗鎖門,有的收拾行裝,有的牽牛趕羊,到處人喊馬嘶,一片匆忙恐慌景象。這時,誰還有心關照這位乞討的老人。只有村東頭一位老婆婆給了老人些食物,並勸他快上山躲避“年”獸,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讓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獸攆走。老婆婆驚目細看,見他鶴髮童顏、精神矍鑠,氣宇不凡。可她仍然繼續勸說,乞討老人笑而不語。婆婆無奈,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難去了。半夜時分,“年”獸闖進村。它發現村裡氣氛與往年不同:村東頭老婆婆家,門貼大紅紙,屋內燈火通明。“年”獸渾身一抖,怪叫了一聲。“年”朝婆婆家怒視片刻,隨即狂叫著撲過去。將近門口時,院內突然傳來“砰砰啪啪”的炸響聲,“年”渾身戰慄,再不敢往前湊了。原來,“年”最怕紅色、火光和炸響。這時,婆婆的家門大開,只見院內一位身披紅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驚失色,狼狽逃竄了。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難回來的人們見村裡安然無恙十分驚奇。這時,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趕忙向鄉親們述說了乞討老人的許諾。鄉親們一齊擁向老婆婆家,只見婆婆家門上貼著紅紙,院裡一堆未燃盡的竹子仍在“啪啪”炸響,屋內幾根紅蠟燭還發著餘光。欣喜若狂的鄉親們為慶賀吉祥的來臨,紛紛換新衣戴新帽,到親友家道喜問好。這件事很快在周圍村裡傳開了,人們都知道了驅獸的辦法。從此每年除夕,家家貼紅對聯、燃放爆竹;戶戶燭火通明、守更待歲。初一,一大早,還要走親串友道喜問好。這風俗越傳越廣,成了中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節日。另一種說法是,我國古代的字書把“年”字放禾部,以示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由於谷禾一般都是一年一熟。所以“年”便被引申為歲名了。
我國古代民間雖然早已有過年的風俗,但那時並不叫做春節。因為那時所說的春節,指的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南北朝則把春節泛指為整個春季。據說,把農曆新年正式定名為春節,是辛亥革命後的事。由於那時要改用陽曆,為了區分農、陽兩節,所以只好將農曆正月初一改名“春節”。
有關年的來歷,民間流傳著這樣一個傳說:古時,有一個叫“年”的妖怪,經常騷亂百姓,殺人放火,無惡不做。百姓想了很多辦法都不能夠侵殺它。就在百姓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準備舉家外遷的時候,有一壯士出現了,他甘願獻出自己的生命與“年”同歸於盡,以換得百姓的安居樂業。後來,壯士在“年”經常出沒的地方與“年”展開了一場生死搏鬥。最後,“年”被殺死,壯士也不幸犧牲。人們為了懷念這位壯士,祝賀獲得新生,便在“年”被殺死的這一天舉行各種各樣盛大的慶祝活動,而且燃放鞭炮,張貼門神對聯以驅趕邪惡,並逐漸形成一種習慣,流傳下來,此後,人類便有了“過年”之說。
逢年過春節,每個大戶人家在前一天晚上都會做三十個以上的各式菜餚放在兩米長的紫檀木長桌上以敬家裡家外各方神靈。祭祀神靈,包括家族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