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情緒的程度等因素影響,無法反映實際的發生機率。
可獲性層疊(Availability cascade)
一件事越常被公開談論,就越加相信其真確性(類似“三人成虎”)。
逆火效應
遇上與自身信念牴觸的觀點或證據時,除非它們足以完全摧毀原信念,否則會忽略或反駁它們,原信念反而更加強化。
從眾效應
傾向做很多人做的事或相信很多人相信的事。
信念偏差(belief bias)
由於相信結論,而認為推理出該結論的過程是有道理、合邏輯的。
偏見盲點(bias blind spot)
認為自己比其他人更能辨識認知偏差,也較不易受影響。
啦啦隊效應(cheerleader effect)
處在優秀的團體會比單獨看起來更優秀。
支援選擇偏差(choice-supportive bias)
對自己先前選擇的評價會比實際上更好。
叢集錯覺(clustering illusion)
過度期待從小樣本或小型測試中發現的規律,然而這些小樣本或小型測試是從大樣本隨機抽取,大樣本往往並無這種規律。
舒適區效應(fort zone effect)
對於過去常用的方案,高估效益或成功機會;對於過去少用的方案,低估效益或成功機會。
確認偏誤
關注、尋找、詮釋、記憶資訊的方向多半是能確認自己成見的方向。
相合性偏差(congruence bias)
直接檢驗假設,卻沒想到要檢驗其他可能的假設。
保守傾向或退縮偏差(Regressive bias)
傾向保守中庸,低估高價值高或然率的事而高估低價值低或然率的事。
保守傾向(貝葉斯)(conservatism (bayesian))
新證據出現時,對既有信念的修正幅度不足。
對比效應(contrast effect)
感受特質的程度主要是受與其他相關事物的對比程度影響,而非受其實際程度影響。
知識的詛咒 curse of knowledge
懂得多的人非常難以懂得少的人的角度思考問題。
誘餌效應(decoy effect)
評估對 A 與 b 事物的偏好時,如有個 c 與 b 相近卻略遜一籌,就會覺得 b 事物更好。(即以 c 為誘餌)
既視感
對某些事物有強烈的熟悉感,似乎曾經接觸過,且能預先想到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
面額效應(denomination effect)
即使金錢總額相同,帶小面額(如多量硬幣)比帶著大面額(如少量紙鈔)更容易消費掉。
差異偏差(distinction bias)
相較於分開比較,兩件事物放在一起比較,差異會顯得更大。
過程時間忽視(duration neglect)
評價不愉快及痛苦的經驗時,其持續時間影響不大。(參見峰終法則)
移情隔閡(Empathy gap)
情感冷淡時,低估他人情感的強烈程度;情感強烈時,高估他人情感的強烈程度。
原賦效應或稟賦效應
擁有或即將擁有某物品或資產時,對其價值的評估會比沒有時高出許多,因而不願失去或放棄它。
本質主義
認為人與事物有一些不可或缺的本質,並據此為它們分類,其他的分類方式是錯誤的。
極端預期(Exaggerated expectation)
實際上的情況通常不如我們所預期的極端。
功能固著(Functional fixedness)
受物品的一般用途侷限,無法想到用特別的方式利用物品。
聚焦效應
過分關注事情的某些明顯面向、忽略不明顯面向,導致不恰當的預期。
佛瑞效應或巴納姆效應
人們會把他們認為是為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