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狀。(參見損失趨避、原賦效應、系統正當化)
刻板印象
根據事物的所屬類別或群體判斷其特質,而忽略其獨特性。
斯德哥爾摩症候群
被害者認同加害者的某些觀點和想法,並覺得自己不再受到威脅。
分開加總效應(Subadditivity effect)
評估可能性時,對整體直接評估低於對各部分分別評估再加總。
主觀驗證或主觀確認
相信某事是對的,就感覺它是對的。也會把巧合的事當做有關聯。
倖存者偏差
專注於從某個過程中存活下來的人或事尋找弱點意欲補強,卻忽略了最大的弱點更可能在未存活的人或事之中。
省時偏差(time-saving bias)
低速行進時,低估可節省的時間或高估會損失的時間;高速行進時,高估可節省的時間或低估會損失的時間。
單位偏誤
認為計量單位反映合理程度。例如認為一瓶、一碗、一盤食物是最合理的食用量。
熟悉路線效應(well travelled road effect)
低估採用熟悉路線的時間,高估採用陌生路線的時間。
只看整體效應(whole only effect)
選項為整套方案時,忽略個別部分有協商的可能。
零風險偏誤(Zero-risk bias)
偏好把小風險降為零(例如 1%→ 0%),勝過把大風險降低更多(例如 5%→ 2%)。
零和捷思(Zero-sum heuristic)
直覺判定一個情況是零和的,但實情未必如此。零和一詞源於博弈論,是指成功與失敗期望值的總和為零。
喚醒的錯誤歸因(misattribution of arousal)
當產生莫名的生理反應或認知矛盾時,人們可能會以不相干的理由來合理化之。又稱為吊橋效應。
行為者-觀察者偏差(Actor-observer bias)
解釋他人行為歸因於內在個性,解釋自己行為則歸因於環境影響(參見基本歸因錯誤)。
防衛性歸因(defensive attribution hypothesis)
把自己的成功歸結於內在因素,如自己的能力、品質、努力等;把自己的失敗歸結於外在因素,如運氣壞、環境惡劣、任務困難等。
達克效應
能力過差的人由於無法分辨能力好與能力差的不同,因而認為大家都一樣。
自我中心偏差(Egocentric bias)
過於依賴自己的觀點和對自己的評價過高而不合實際情況。
外在激勵偏差
認為他人需要外在激勵才會做好,而自己可以靠內在激勵做好。基本歸因錯誤的反例。
錯誤共識效應False consensus effect
高估別人對自己的認同程度,認為所有人以同一方式思考。
基本歸因錯誤
解釋他人行為時,歸因於內在特質(一定是他有這樣的人格,才做出這樣的行為),而非外在情境(也許是情勢所迫,或這個場所有特殊的潛規則)。
群體歸因錯誤
把個體的特質當作其所屬群體的特質,或把個體的行為當做其所屬群體的偏好。
*團體迷思Group think
又稱集體錯覺massive delusion。團體在決策過程中,由於成員傾向讓自己的觀點與團體一致,因而令整個團體缺乏不同的思考角度,不能進行客觀分析。
月暈效應或暈輪效應
評價他人時,以整體觀感評斷特定的能力、素質。(參見刻板印象)
認知不對稱的錯覺(Illusion of asymmetric insight)
認為自己比其他人懂得更多。
外部機構錯覺
由於對外部機構有主觀喜好,而認為其資訊是有影響力的、有洞察力的、仁慈的。
洞悉的錯覺(Illusion of transparency)
認為自己很容易被他人看透,或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