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很容易看透他人。
優於常人效應(better-than-average effect)或優越感偏差(Superiority bias)或
高估自己的優點、低估自己的缺點。
群內偏見
認為對方屬於自己團體,便給予較好的待遇。
道德運氣
評價他人行為的道德時,根據結果而非根據行為時的情境。
*素樸犬儒主義(Naive cynicism)
認為其他人比自己更自我中心。
素樸實在論(Na?ve realism)
相信自己所見所聞即是真相、是客觀且不帶偏見的,認為這是顯而易見的事實,理性人一定會同意自己,不同意的人一定是資訊不足、懶惰、不理性或有偏見。
外團體同質性偏見
認為自己群體的成員比較多樣化,而外部群體的成員是相當單一的。
投射偏差(projection bias)
不自覺地以為他人(或未來的自己)和(現在的)自己有相似的情感、思想與價值觀。
自利偏差
將成功歸因於自己,而將失敗歸因於環境。(參見基本歸因錯誤)
*共有資訊偏差(Shared information bias)
團隊討論傾向花較多時間與精力討論所有成員都知道的事(即共有資訊),而花較少時間討論較少成員知道的事。
系統正當化(System justification)或制度正當化(System justification)
人們傾向於喜好與扞衛現有的社會、經濟、政治安排,貶低其他方案,即使這樣會犠牲個人或群體利益。(參見安於現狀偏差)
性格歸屬偏差(trait ascription bias)
認為自己的個性、行為、緒緒是多變的,而他人是一成不變且容易預測的。(參見外團體同質性偏見)
終極歸因錯誤
把問題歸因於整個群體,而非群體中的個體。
差於常人效應(worse-than-average effect)
對於高難度的事,認為自己比一般人差。是優於常人效應的反例。
怪異效應(bizarreness effect)
怪異的事比尋常的事更容易記住。
支援選擇偏差(choice-supportive bias)
回顧自己做過的選擇時,傾向認為是明智的(參見支援選擇偏差)。
改變偏差(change bias)
參與一件事的改變後,不易回憶過去的情況。
童年失憶症(childhood amnesia)
難以回憶四歲以前的事。
保守傾向或退縮偏差(Regressive bias)
記憶會傾向中庸不極端,把高價值高或然率的事記成比實際低,把低價值低或然率的事記成比實際高。
一致性偏差(consistency bias)
記憶中他人過去的態度與行為會變得像目前的態度與行為。
情境效應(context effect)
某情境中的記憶在其他情境下較不易回想。
跨種族效應
難以分辨其他種族的人。
潛抑記憶(cryptomnesia)
接觸後記得某些影像或語句,卻不記得是看來聽來的,甚至會誤以為是自己原創,造成剽竊的爭議。
自我中心偏差(Egocentric bias)
回憶中的自己會美化,例如記憶中自己的考試成績比實際更好。
情感衰退偏差(Fading affect bias)
負面、不愉快的記憶比正面、愉快的記憶更快淡忘。
虛假記憶(False memory)或虛談(confabulation)
產生虛構的事填補記憶空白,即使沒有欺騙意圖。例如偽造某人的幼年照片給他看,他往往能說出以前做那些事的過程與回憶,但實際上他根本沒做過。常見於記憶障礙的患者。
自我生產效應(Generation 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