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無間隔的重複接觸,有間隔的重複接觸有較好的記憶與學習效果。(亦見延遲效應)
鎂光燈效應(Spotlight effect)
高估自身言行舉止受他人關注的程度。
字尾效應
在資訊尾端加上不須記憶的專案,會使前面須記憶的專案變得特別不易記住。這是近時效應的一種應用。
可暗示性(Suggestibility)
回想事情時,如旁人暗示了某些想法,想到的內容會受扭曲。
伸縮效應(telescoping effect)
認為近期的事比實際久遠些,久遠的事比實際近期些。
考試效應(testing effect)
反覆書寫比反覆閱讀更容易記住資訊。
舌尖現象
能想起一件事的一部分或相關的東西,卻難以想起全部。導致在向他人敘述時,說到一半突然卡住。
逐字效應
話語中的大意比完整字句(逐字)更容易記住。
雷斯多夫效應
醒目的事或特別強調的事比其他的事更容易記住。
蔡格尼效應
比起己完成的事,未完成或中斷的事情會記得更清楚。
基本比率謬誤或基本比率忽視
只關注針對性的資訊,忽略一般性的資訊(基本比率),導致不恰當的認知。例如因為酒駕較容易肇事,就認為肇事者多半是酒駕,然而由於酒駕者佔所有駕駛者的比率甚小,肇事者之中酒駕者的比例不會那麼高。
合取謬誤
認為較特殊性的情況比較一般性的情況更可能發生。例如對某人的描述很像女性主義者會做的事時,認為某人是替婦女辯護的律師的可能性比某人是律師的可能性更高。
賭徒謬誤
認為某事多次發生則未來發生的機率會較小,或多次未發生則未來發生的機率會較大。
逆賭徒謬誤
認為機率很小的事發生了,一定是做了很多次。
熱手謬誤
認為某事多次發生則未來發生的機率會較大。一般是在某人近來做某事很成功時,認為他未來做同一件事也會很成功,而忽略其成功可能只是隨機與巧合導致。
迴歸謬誤
非常態的甲事發生以後,用乙措施處理後甲事扭轉,便斷定乙措施可扭轉甲事。然而非常態的事發生後,本來就比較容易發生較接近常態的事。
檢察官謬誤
泛指多種根據不相關資訊認定被告“無辜的機率”很小的情況。
辯護人謬誤
泛指多種根據不相關資訊認定被告“犯罪的機率”很小的情況。
多重比較謬誤
廣泛比較二個群體的各種特徵,從中找出有明顯差異的幾個,宣稱它就是造成二個群體不同的原因。
德州神槍手謬誤
即“先射箭再畫靶”,常指統計研究做出結果後,把其中的叢集當做有統計意義,然而實際上此叢集更可能是隨機產生。
對樣本數不敏銳(Insensitivity to sample size)
評估統計資料時,未考慮小樣本比大樣本更容易觀察到極端結果。
戲局謬誤ludic fallacy
過度使用統計與機率預測未來。
麥納馬拉謬誤mcNamara fallacy
過度相信資料、依賴資料評估事情,忽略難以量化的事。
取樣偏差(抽樣偏差)sampling bias
亦作以偏概全,即以區域性事例解釋整體原因。
預篩選偏差(pre-screening bias)
篩選樣本時預先排除了某些不應排除的樣本。
排除偏差(Exclusion bias)
研究進行時不當排除某些看似不符預期的樣本。
選擇性觀察偏差(observation selection bias)
觀察時不可避免受到前置條件的限制而篩選了樣本,因而得出不適當的結論。例如問卷調查到的人一定是個性熱心、願意填問卷的人,因而其結果未必能反映不熱心、不願意填問卷的人的想法。
觀察者期望效應
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