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如來壽量品第十六(1 / 9)

如來壽量品第十六

非實非虛:這就是「非阿非彌陀,非如非是」。那「非實」是不是就是「虛」呀?「非虛」是不是就是「實」啊?「非實」,對實說非實,對虛說非虛,「虛實」是一個東西。你把「非實非虛」搞明白了,你就是「如是我聞」。

非如非異:「如異」就是「如來」,就是「如是」,就是「阿彌陀」。佛法裡,把我們這個宇宙人生萬法萬相、無量的萬法歸納為「一心三藏」,也就是說把十法界森羅永珍歸為「一心三藏」。三藏也好,十法界也好,都是我們一個人、一個念而已。那麼三藏也好,十法界也好,它千變萬化、形形色色,當下又是「異」,千差萬別。三藏中任何「一個如來藏」當下即是「三個如來藏」、即是「十法界」,當下又是「同」。所以我們好好用心把這個法觀照一下,石破天驚。你果真把這句話能夠繞清楚、搞明白,你當下了生脫死,得大自在。

不如三界見於三界:這裡是針對佛從空出有,到三界六道來示現化身、應身而言。這裡「三界」,可理解為欲界、無色界、有色界;也可理解為「實報莊嚴土」、「方便有餘土」和「凡聖同居土」這三界。佛已經證得十法界萬法皆是自己一個本體,所以他到三界裡來,我們就應該把他看成是三界一個眾生。他並不是三界那個帶有個體本位的人,而來示現三界那個帶有個體本位的人。因為盡虛空遍法界,大至佛土,小至微塵,無非諸佛法身真常,你不能講他是「三界」。如果講他是「三界」的話,這就把他分別,就把他說小。但是他是來教化眾生,要「見於三界」,必須現三界眾生的形相,「和光同塵」——「同塵」是「見於三界」,「和光」就是「不如三界」。

這段經文好好地觀照。是不是就這個東西呀?從佛的這種變化在《法華經》前面的〈序品〉我們就已經悟到當下佛力加持就使我們看到過去、現在、未來十方法界。佛是誰呀?整部《法華經》隨處都可以叫我們明心見性,當下成佛,只在於你會不會用心。佛生怕我們不敢相信,還特別用一目瞭然的語言來告訴我們當下成就。《法華經》難解難思啊!話中有話,看你會不會悟。聽師父講了《法華經》以後再回去想一想,跟以前沒有聽講之前讀的《法華經》一樣不一樣,再好好理解《法華經》好懂不好懂。這裡是純粹從理論上來開我們的智慧。

那麼在整部《法華經》,從事相上來開我們智慧,就是放光現瑞,從講一個大、多、長,從數量上來開我們的智慧。寶塔湧出也好,龍女須臾成佛也好,都是給我們調心。自古以來「成佛的法華」,而且是當下成佛。注意,這段經文以後佛馬上就要授記呀!就因為這段經文來給大眾授記。你得到了什麼?

這段經文是不是在講無量的空間、無量的萬法、無量的時間,生啊、死啊、涅盤吶,就是一個人一個念在自在變化而已呀?這是佛在現身說法。

那麼現身說法到最後,佛對那個無形無相的念,跟我們造煩惱惡業、無形無相的那個念,能不能分開是他的念還是我的念吶?那麼我們心態一轉,是不是跟佛的那個念就重合了?就叫「往生」。我們當下「邪知邪見」往生到「佛知佛見」,當下無明妄想往生到菩提智慧。這是當下的問題,沒有等一下的問題,更沒有等死的時候,更不用說來世。

自古以來,諸佛菩薩、祖師大德奔走呼號:「圓頓大法就是一步登天,就是無修無證,就是不歷修證」!整部《法華經》《楞嚴經》類似這樣的語氣少說幾十處。佛在《法華經》上就像在那拽著我們的眼皮子:「你來看我怎麼講的!」拽著我們耳朵:「你來聽我怎麼講的。」可是末法時代的人心很浮躁,他看不出這種味道。

如斯之事,如來明見,無有錯謬:上面講的無量時間、無量空間、無量萬法,「如來明見」。為什麼「明見」呢!他是過來人。他看到我們生生世世在死,生生世世在生,但我們不知道自己的生生世世。「若要上山去,須問過來人」。他之所以明見,他已證得了「一心三藏」,他懂得我們的一念心裡面具足無量的「性具功德」,可以隨緣顯現為無量的「事造功德」。他看到孫悟空變成這個茶杯,當下知道茶杯是孫悟空;又知道孫悟空「性具功德」還能變成一頭牛,所以他沒有看到牛的時候,就知道孫悟空當下就是一頭牛!這叫「如來明見」。「於無相中見有相,於有相中見無相」,這是證道位的功夫。我們在現在的境界上能夠明白這個道理,叫「見道」。佛呢,見道、證道圓滿一體。

以諸眾生有種種性、種種欲、種種行、種種憶想分別故,欲令生諸善根:佛是過來人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