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分別功德品第十七(5 / 6)

有善男女等,聞我說壽命,乃至一念信,其福過於彼。

若人悉無有,一切諸疑悔,深心須臾信,其福為如此。

這個「佈施」不是一般的佈施啊,不僅時間長,而且供養最尊、最上。上服與臥具,栴檀立精舍:可不是磚瓦水泥混凝土啊!以園林莊嚴:還要建設公園、休息娛樂的場所。

若復持禁戒,清淨無缺漏,求於無上道,諸佛之所嘆:這個持戒的人「清淨無缺漏」啊,諸佛都讚歎。可是,不如我們生一念信解心。許多人自認為很精進,自己捨得供養,自己還會求戒,這些人是不是很可憐吶?這都是佛講的啊!有些人可能又要講:「印廣師又在講不要受戒了。」你是斷章取義。

如是亦能忍:別人罵他,他都無動於衷。

除睡常攝心:這是不倒單,就像窺基大師埋在雪山堆裡,一埋幾千年、幾萬年、幾億年;都不如你一念信解《法華經》。我們好像感到受寵若驚了,都不敢承擔了。可是佛是過來人啊!你不承擔是白不承擔,沒有哪個會講:「你真謙虛!」只能講你是個痴漢。如果現在有一個人已入定八年了,身上落的灰塵都這麼厚了,你掏他鼻孔他都不會打噴嚏。可能許多人就要拜了:「哎呀!這是活佛!八年了。」八十萬億那由他劫都沒有用啊!修得心如死灰,身如槁木,你用手戳,他都不曉得疼,跟個死人一樣——這種禪定都沒有用的。

八十億萬劫,安住心不亂。持此一心福,願求無上道。我得一切智,盡諸禪定際。是人於百千,萬億劫數中,行此諸功德,如上之所說:這是總結行五種功德。「八十萬億劫,安住心不亂」,一心想成佛,而且得到「一切智」——一切智就是「空智」啊!阿羅漢和藏教菩薩有「人我空智」,通教、別教菩薩有「法我空智」。「盡諸禪定際」:圓滿地成就了一切的禪定——什麼四禪八定、天定、什麼定。「如上之所說」,我們看看這麼多功德。

有善男女等,聞我說壽命,乃至一念信,其福過於彼:「一念信」之福超過上面的功德,得來全不費功夫。一念超過無量無量無量……

若人悉無有,一切諸疑悔,深心須臾信,其福為如此:這個人過去世可能一天都沒修過,他進這個道場「須臾」就相信,沒有一點疑惑,他就有這麼大的福報。這是一種利根,一聽就信。下面一種情況:

其有諸菩薩,無量劫行道,聞我說壽命,是則能信受。

如是諸人等,頂受此經典,願我於未來,長壽度眾生。

如今日世尊,諸釋中之王,道場師子吼,說法無所畏。

我等未來世,一切所尊敬,坐於道場時,說壽亦如是。

若有深心者,清淨而質直,多聞能總持,隨義解佛語。

如是之人等,於此無有疑。

有些菩薩無量劫聽佛反覆講解《法華經》,這時才能信受。想一想啊!可見你真能聽懂並且相信這個「壽量」,可不容易啊!你不是大利根,就是老修行——老得無量劫你都是老菩薩。二者必具其一!知道自己過去世中的功行價值,要倍加珍惜,以此來報答佛恩,供養眾生。

本段前十六句,按照藕益大師判,是行位菩薩。十行位的菩薩呀!行位前面是十住位。現在就可以做《大方廣佛華嚴經》中講的「佛」。要從空出有,出世教化眾生。

從〈分別功德品〉開始,有些祖師大德已經把它判為〈流通品〉。對於〈如來壽量品〉的信解有四個層次,這一段是第一個層次,叫「一念信解」。「一念信解」是最基本保障線。「一念信解」後一定還有種種功德,那就更不可思議。能「一念信解」,再發願將來要講《法華經》,你就是行位菩薩;如果你現在已經登臺講《法華經》,又不一樣!因為講經功德太大了!你能講一句《法華經》,等於供養了一切佛。

若有深心者,清淨而質直,多聞能總持,隨義解佛語:「深心」是上求佛道,下度眾生。是對前面發心弘揚佛法再進一步地補充說明。「清淨而質直」:「清淨」就是不被世間的種種習氣所汙染。「多聞能總持」:藕益大師特別強調「多聞」。不是你讀的東西越多叫「多聞」;少聞多解,一聞千解,叫「多聞」。明白了「如來藏」的道理,隨拈一法你當下講出「如來藏」,這叫「多聞」。那是全部懂得,關鍵在於你能不能「總持」?你能不能以這個「一心三藏」,以一個念來總持一切萬法?有道無道,自己知道。

「隨義解佛語」:「隨義」不是隨便,「解」是自性流露,不需要打草稿。人家指到哪裡,你就要講到哪裡;別人有問,你必有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