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藥草喻品第五(7 / 8)

其有眾生聞如來法,若持讀誦,如說修行,所得功德不自覺知:這句點醒你了,我們修行佛法,證到什麼功德自己並不知道。那不知道,怎麼還說多少人成就了?多虧老佛爺交代標準答案。我們是根據標準答案對號入座。

唯有如來,知此眾生種相體性:這個「種相體性」實際上是總結了前面的「十如是」。

所謂「相」:「佛種從緣起」,是表萬法的「緣因佛性」。明白了「如來藏」,因緣法是不是也是我們的真心本來面目啊?所謂「體」呢:「正因佛性」。不管你承認不承認,我們都是個「一心三藏」。所謂「性」:即「了因佛性」。我們真心本來面目的那種智慧叫「了因佛性」。佛知眾生,是徹底了知。他看一個人不會有錯。有些人怎麼樣都教化不了的。佛知道,但我們心裡沒有底,所以我們講《法華經》,好在是諸佛把關,不需要我們自己去招生,是佛菩薩在搞招生辦公室。能來的就來,不能來的就缺席。有的能來聽一兩分鐘,都是他前世修來的福報。有福報的人天南海北千里迢迢來聽,沒有福報的人,你在他眼睛鼻子底下,他都不來聽一句。要珍惜啊!

念何事,思何事,修何事,云何念,云何思,云何修,以何法念,以何法思,以何法修,以何法得何法:簡單說,這段有幾個關鍵詞:「念、思、修、事、云何、以何法」,分別解釋。

所謂「念」,可觀照為「如是性」;「思」,「如是力」;「修」呢,「如是緣」;然後「念何事」,「事」即「如是相」;「云何念」:「云何」二字即「如是作」;「以何法念」:「以何法」就是「如是因緣」;「以何法得」:「得」就是「如是果報」。

這段經文可以回到「十如是」來觀照。萬法不出「十如是」。

眾生住於種種之地,唯有如來如實見之,明瞭無礙:開頭是知眾生種種體性;中間經過了一些具體的提示;到最後這一段呢,再次概括唯有如來知道你怎麼修怎麼念,以什麼辦法來唸,無所不知。「如實見之」:從你的全體狀況,以此來現行觀照。「明瞭無礙」:圓融、圓滿、圓通,這是如來果地的功德。

從「十如是」角度觀照也好,從佛在《楞嚴經》《金剛經》的說法也好,佛無所不通達。十方世界微妙無比,連身上的一根頭髮、一塊廢指甲,它都會跟我們講話。比如說我們身體有某種疾病,我們就可以溝通:我身體裡所有的皮肉筋骨,所有的細胞——健康的細胞、不健康的細胞,我們都是一個共同體,我們都在共同維持這個肉團身,大家要互相諒解,互相溝通——都要學會調理自己,來共同維護這個肉團的健康長壽,使它有利於我們今生今世的修行,有利於來生來世的解脫。我們體內的各種細胞都有靈性,要善於跟它們溝通,調動它們的積極性。每個人都有這個本能。但現在由於對現代科學過多地依賴,我們幾乎失去了這種功能。

反覆講「唯有如來」,為什麼「唯有如來」呀?因為他是過來人,究竟如來果地不可思議。「如實見之」:不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小孩從小長到大,有什麼特殊的優點?有什麼特殊的缺點?作為父母來講都知道。你這段過程是父母親眼所見。這是打比喻。「明瞭無礙」:佛證極果,圓融、圓滿、圓通一切萬法,沒有任何障礙,為什麼?都是自己一個本體。他看一切山河大地都是自己,到哪裡都是不動而至。

如彼卉木叢林諸藥草等,而不自知上中下性:這裡反覆來拿這個樹木花草打比方。樹木花草它知道不知道自己的根性啊?(不知道。)但是人知道啊。如來知是一相一味之法:「一相」就是真如相。「一味」就是圓教一乘大法。這「一味」就是「法華三昧」,就是「首楞嚴大定」,這是一味之法。「一相」就是我們真心本來面目「一心三藏」之本體。對於「一心三藏」的觀照明瞭,這就是我們的智慧之用,這就是「一味」。「一味」是「用」,「一相」是「體」。

佛把標準答案交給我們,叫我們「依法不依人」。雖然我們不知道自己已經解脫,不知道自己已經成佛(因為我們沒有修證到圓滿佛),但是佛知道。只要明白了「如來藏」,你就已經進入到佛土。佛反反覆覆講這個法,能明白佛的良苦用心嗎?也就是說:我為什麼給你們授記?因為你們已經成佛,但是你們自己不知道。我告訴你們,讓你們解除後顧之憂。你可不要不相信,我講你是佛你就是佛,因為我是過來人。你自己不知道你是佛,就跟樹木花草不知道自己的根性一樣。

那麼佛陀傳了這個法以後,一直都有少數人不相信,而且把這個法說成是印廣法師的法。但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