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師品第十
爾時,佛復告藥王菩薩摩訶薩:我所說經典無量千萬億,已說、今說、當說,而於其中,此法華經最為難信難解。藥王,此經是諸佛秘要之藏,不可分佈妄授與人。諸佛世尊之所守護,從昔已來,未曾顯說,而此經者,如來現在,猶多怨嫉,況滅度後!
「已說、今說」好理解;「當說」,我還沒有說的經典、我未來講的一切經典都沒有再處於《法華經》之上的。只有佛才敢講過頭話,是不是?只有佛對過去、現在、未來一目瞭然。
這裡「最為難信難解」真是天大的冤枉。正因為《法華經》最簡單,最容易成就,反而成了最難信難解。冤枉就冤枉在眾生迷惑顛倒,反難為易,反易為難。眾生可憐吶!他明明是佛,非要當自己是凡夫;他明明當下一念就能成佛,他非要無量阿僧只劫去盲修瞎練。佛告訴他不要那樣,他還不相信。
藥王,此經是諸佛秘要之藏,不可分佈妄授與人:《法華》真義很難用言語表達,叫「秘」。「法華三昧」含藏萬法之相,包含萬有,總持一切萬法,這個是「藏」。
諸佛世尊之所守護:佛在《法華經》講了好幾次:《法華經》是三世諸佛共同守護「秘密之藏」。三世諸佛就是一切萬法,把《法華經》作為法身舍利。一切萬法能不能離開自己的法身吶?他共一個法身。守護也守護,不守護也得守護。這裡就是講「性相一如」。「諸佛世尊之所守護」,就是「彌陀」在守護那個「阿」,就在講「阿彌陀佛」。千經萬論就是一句「阿彌陀佛」,看你懂不懂。
從昔已來,未曾顯說:佛講經四十一年以來第一次召開法華大會。那麼在前四時對個別的部分的機緣已經成熟的弟子也做過「密說」,沒有公開說,但一般地是以「顯說」為據。
而此經者,如來現在,猶多怨嫉:這個《法華經》吶,一傳下來就有人懷疑、輕慢、誹謗,就是如來當今肉身佛在世都還有人懷疑、埋怨、嫉妒——法華會一開,當場五千人退席。況滅度後:這就是堅定受持《法華經》人的信心:不要怕!我在世的時候都有人不信《法華經》,你們可不要因為有人不信或者誹謗《法華經》就退轉,千萬不要退轉。
藥王當知,如來滅後,其能書持、讀誦、供養、為他人說者,如來則為以衣覆之,又為他方現在諸佛之所護念。是人有大信力及志願力、諸善根力,當知是人與如來共宿,則為如來手摩其頭。
這是佛解除受持《法華經》者後顧之憂。只要你是弘揚《妙法蓮華經》,如來「以衣覆之」,等於把你當成初生的小孩倍加關懷——用衣服包好,可不要招風了,乖乖啊!不僅是我釋迦牟尼佛,其他一切諸佛都是這樣,對受持《法華經》的人視如掌上明珠。這是方便說,固然也非常殊勝,這也是「第二義諦真」。那麼歸「第一義諦真」:受持《法華經》者,你已經把自己保護在安全地帶。你明白了一切萬法皆是「我」,你就已經為一切萬法之所護念,這就叫「如來衣」。我們從「方便」和「究竟」兩個角度來觀照就更加圓滿。
是人有大信力及志願力、諸善根力:對於受持《法華經》的人,在這裡提出三種力。所謂「大信力」,指「見道之聖人」具足四種不壞的信力。哪四種呢?「佛、法、僧、戒」。「戒」特指心戒。他明白一切萬法皆是「我」。「佛」是極果如來;「僧」就是萬法,表團體;「法」是表智慧報身,具足法力、道力。這三寶呢,「戒」在一個心,「一戒一切戒」,叫「大信力」。「志願力」就是四弘誓願或者四無量心,是由「大信力」而生志願力。「諸善根力」與前二者圓融為圓妙大智、大慧之力。這裡的「善根」一定是指明心見性、萬善之最。
當知是人與如來共宿:這又是比方,佛最疼愛這樣的人。從「第一義諦真」來講呢,你明白了「一心三藏」,明白了《法華經》你就是《法華經》,你就是佛。講「共宿」都是方便,是比喻「即因即果」,比喻不二法門。「共宿」是二,其實是一個本體。則為如來手摩其頭:繼續打比喻。佛在諸大法會「手摩菩薩頂」是表安慰:不要怕!我馬上傳大法。這裡的「手摩其頭」是以「如來藏」真實法義與眾生道交感應,在《楞嚴經》說為「灌頂章句」。不要被那些外道誤導為一種吉祥加持:「來,手來給你摩一摩,哦!開智慧了!」
這樣的人可不少啊!在諸佛法中沒有看到哪一尊佛給人家摩了一下頂,那個人當下證初果羅漢、三果羅漢,當下就「明心見性」?沒有此說!在這裡受到過別人摩頂,然後有很明顯的感覺——比如一下子靈感爆發或者怎麼樣長怎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