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序 品 第一(4 / 9)

命的法寶。

那麼我們現在再想一想:無量的修行人都在這樣唸佛、那樣拜佛,這樣做事、那樣做事,種種分別法。在佛法裡叫「愚痴法」、叫「愚法教人」、叫「下劣法」。真正的大法始終抓住「萬法都是一個念」,而且「當下是一個念」。

所以,我們經常講我們當下是不是唐朝人、漢朝人、秦朝人、是不是大通智勝佛時代的人?可是我們老講我們是現代人。過去還有古人啊,將來還有未來人吶。未來人是不是也是我們現在這個人?所有的人當下是不是都是一個人?是不是當下就是一個念?好好把「做夢」這個道理搞明白,夢中的一切的境界是不是就是做夢的一個人一個念?是不是當下就是一個念?你從夢中醒來以後,是不是當下還是一個念?夢中醒來以後,夢中的那些境界當下是不是還是你?是不是還在?所以我們這裡在座的,有沒有哪一個人不是「無量壽」啊?你以為只有「阿彌陀佛」是「無量壽」啊?每一個人都是「無量壽」!我們沒有生命的開始,也沒有生命的結束。這個道理很難講很難講,唯智者能入,所以聽法一定要專心致志。這個世界從何而來?我們所面對的一切的人事環境、社會環境、自然環境從何而來?他是誰?我是誰?要把這個道理搞明白呀!

所以這個「純一無雜」就是強調「成佛的法華、開悟的楞嚴」,其在任何萬法中不可替代的地位,「唯此一事實」。「無雜」,其它三藏十二部經都是在打雜,都是在打閒岔;而這個法很簡單,對上等根機之人而言,兩三句話拉倒了事。所以佛在前面放光現瑞,上等根機之人藉助於佛力之光能夠看到過去、現在、未來一切萬法現前,僅從光的這種氣氛即已開悟,當下成佛。儘管佛講了那麼多,那麼由於眾生無量劫以來的習氣,他仍然不能當下明白,所以就要靠晚輩後生,生生世世反反覆覆來傳這個大法。

縱觀幾千年修行人的歷史,一目瞭然,到底有多少人成就了?要建立起我們的信心呀!有些人問說:「師父呀,我現在學了《法華經》,我還要不要誦《金剛經》?要不要誦《地藏經》?」我說:「怎麼不要呀?」「但哪有許多時間呢?」我說:「沒有時間就誦《法華經》吶。誦《法華經》難道不是誦《金剛經》嗎?」誦一句《法華經》等於誦無量的經典,叫「純一無雜」。

具足清白梵行之相:「具足」這是講「圓滿、圓融、圓通」。「清」是表無量的萬法清一色,「心外無法,法外無心」。「白」是表根本、究竟、了義。「梵行」是表沒有汙染。這裡的汙染有別於方便法。後者執著惡垢為汙染;可是圓頓大法講,是非好壞、香臭善惡統統皆是「梵行」,統統皆是佛。

為求聲聞者,說應四諦法,度生老病死,究竟涅盤。為求辟支佛者,說應十二因緣法。為諸菩薩說應六波羅蜜:相關名相概念在前面偈頌中已作解釋,不再重複。

令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成一切種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也是最常見的一個名相概念。如果簡單地把它用漢語來對照解釋,那麼:「阿」就是「無」,「耨多羅」就是「上」。這個「三藐三菩提」是按照梵文音譯過來的,「三」就是「正」,「藐」是「等」,「菩提」是「覺」。所以「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就是「無上正等正覺」。

「一切種智」就是圓頓菩薩因地修行的智慧、圓教佛果地圓滿成就的智慧。包括「一切智」和「道種智」。「一切智」就是知道我們的心能夠變現出萬法,在空見有,叫「明心」;「道種智」呢,知道萬法皆由我心變現,在相見性,叫「見性」。這兩種智慧圓融圓滿,叫「一切種智」。比如:在拳頭的時候,我們就知道拳頭就是手掌,就是錘子,就是剪子、就是什麼什麼,這叫「一切智」;當變現出手掌、錘子、掃把等等,你知道這一切都是拳頭,這叫「道種智」;每一個法的來龍去脈你都知道,乃至由此推論,錘子就是剪子,剪子就是掃把,掃把就是木排,沒有哪一法不是哪一法,這個時候就叫「一切種智」。只有圓教才能證得「一切種智」。

次復有佛,亦名日月燈明;次復有佛,亦名日月燈明。如是二萬佛,皆同一字,號日月燈明,又同一姓,姓頗羅墮。彌勒當知,初佛後佛皆同一字,名日月燈明,十號具足,所可說法初中後善。

在十法界裡,同名同號的諸佛菩薩不可勝數。本師釋迦牟尼佛就曾經在三十億同名同號「釋迦牟尼佛」法中修行,這是縱向的;西方極樂世界是三十六萬億一十一萬九千五百同名同號「阿彌陀佛」,這是橫向;那麼從究竟義來講,它就是表法——萬法同一個本體。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