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序 品 第一(5 / 9)

這個「二萬」,說起來比較繞。《十善業道經》講十種慈善功德,這十種慈善功德都具足「百界千如」;所以十善功德又叫「萬善功德」;「萬善功德」又具足自利利他,所以叫「二萬」,這是佛以十善功德來教化眾生。

頗羅墮:譯作「利根」。沒有哪一法不是利根,所有的法都是一個根,這就是「一心三藏」,這就是一個念。

其最後佛未出家時,有八王子:一名有意,二名善意,三名無量意,四名寶意,五名増意,六名除疑意,七名響意,八名法意。是八王子,威德自在,各領四天下。是諸王子,聞父出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悉舍王位,亦隨出家,發大乘意,常修梵行,皆為法師,已於千萬佛所,植諸善本。

八王子,在這裡與八識相對照來解釋。

有意:與「阿賴耶識」即「第八識」相對應。從如如不動的真心,起了一念業相;由於有了這一念業相,把我們的真空渾濁為虛空,渾濁為「阿賴耶識」,故名「有意」。從第八識開始就產生了「有」,所以第八識屬於真妄和合之心。

善意:與「第七識」對應,也叫「末那識」,也叫我執「」。在「無明不覺有三細」裡叫「轉相」。怎麼叫「善意」呢?它能把我們的真心本來面目的性具功德轉變為六種意識心;又能把六種意識心迴光返照轉為「大光明藏」,轉識成智,所以叫「善」。轉聖成凡,轉凡成聖,都靠它。

無量意:很明顯,「第六意識心」念念無量。它可以攀緣過去、現在、未來;也可以攀緣東南西北上下十方;又可以攀緣天人鬼畜、有情無情、無量萬法;又可以攀緣生、住、異、滅,無量動靜諸相,所以叫「無量意」。

寶意:與「身識」相對照。在沒有看破之前,五蘊之身是個臭皮囊;明心見性以後,它是成就道行的法器。

增意:與「舌識」相對應。舌頭貪著美味,搞人我是非,增長惡業;那麼講經說法教化眾生,又增長佛業、菩薩業。

除疑意:與「鼻識」相對應。我們看某種食品合不合口味,是不是用鼻子聞一聞?就是為了除去疑惑,增加信心。

響意:與「耳識」相對應。

法意:與「眼識」相對照。眼睛能夠分別無量的萬法。

是八王子,威德自在,各領四天下:領一個四天下就是金輪聖王,金輪聖王福報很大呀!宇宙虛空,無奇不有。

是諸王子,聞父出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悉舍王位,亦隨出家:「聞父出家」:注意!不是聽說父親出了家,這是懂得了父親出家修行成佛,開了智慧。「聞」必有慧。出家是出煩惱之家,是出「兩種生死」之家。「悉舍王位,亦隨出家」:故修行證果從「舍」開始。在見道位也好,證道位也好,「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佛法的修證,歸納到一個字,就是「舍」,看你舍不捨。舍財、舍物、捨身、捨命、舍煩惱習氣、舍我執,捨得一無所有,圓滿成佛。佛法就這麼妙,舍的當下即是得,小舍小得、大舍大得、不捨不得。舍了我執,當下是不是就快樂就自在啊?你即使坐在監獄裡也自在。

我們在吃素之前,吃魚啊、肉啊,是不是恨不得嘴裡都吃臭了?其實,那時候也有時感到快樂,有時就體會不到快樂。開始吃齋以後吃一粒白米、吃一粒鹹菜,是不是感到比山珍海味還美味啊?那個一口唾沫放在嘴裡,都像甘露水一樣甜甜的,是不是啊?所以什麼叫苦?什麼叫樂?全在於我們一念心。為什麼釋迦牟尼佛轉輪王不當而出家?為什麼順治皇帝,江山美人放下,來剃頭?為什麼唐朝的龐居士把萬貫家財扔到海里,靠打幾雙草鞋來度日來修行?誰有智慧,誰沒有智慧?

發大乘意,常修梵行,皆為法師:「發大乘意」,怎麼「發」呢?在八個意識心裡來做文章,以第七識為軸心,我們只要學會「轉識成智」。

打比方,比如我在這裡講「阿彌陀佛」,這就涉及到六種意識心。耳聽音,是不是耳識?那我這個「阿彌陀佛」,它有字形,是不是眼識?從殊勝意義上來講,它還有香味,鼻子也能聞,舌頭也能嘗。但是我們人道眾生煩惱心重,你體會不出來。那麼「阿彌陀佛」,還有字義,是不是意識啊?這六種意識心怎麼發出來的?就跟電力一樣,可以點亮燈盞,可以運轉風扇,可以播放收音機,這就是第七識。那麼第七識在轉出來之前,第七識後面有沒有「阿彌陀佛」四個字啊?那就是「有」。那個「有」有沒有任何形相吶?那就是我們的真心本來面目。那我們在七識轉的時候,七識跟真心是不是合為一個第八識啊?如果我們強詞奪理的話,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