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序 品 第一(6 / 9)

可以把真心變成第九識,第九識就是我們原來的那個無形無相的真心。那當我們轉回來原來的真心,你再想一想這個原來的真心,它是原來的真心嗎?不是了。所以原來的真心叫「本覺」。那麼原來的真心,由於一念無明妄想,現出了七識、六識以後,再由六識、七識回到原來的真心,它是不是經過了時間、空間和萬法,它變了沒有?這個時候變成了「究竟覺」。所以我們不妨發明創造,把「究竟覺」可以說成第十個心。但這種說法是師父在這裡方便創造,其他人沒有講過,我們這樣講大家能不能理解呀?

所以這叫「發大乘意」,就是這樣「發」,大家會發了嗎?會發,我們要常發、常常發,這叫「養悟」。不養悟,我們這六種意識心容易退轉。但是開了悟的人,即使在六種意識心上退轉,他也永遠不落三惡道。

皆為法師:沒有見道之人,講種種善法,無非邪說。《楞嚴經》雲,末法時代,邪師說法,如恆河沙。凡是不能講「第一義正法」,統統是戲論法。即使佛金口玉言所講一切的善法也不例外。

已於千萬佛所,植諸善本:從縱橫兩個角度觀照。所謂「縱」,在過去世中老修行,追隨諸佛,在其座下成就;所謂「橫」,當然是指「明心見性」,過去、現在、未來,十方三世萬法萬相,皆是一人一念。這樣的「善本」,如佛在《法華經》所講:我獨無所畏。

是時日月燈明佛說大乘經,名無量義,教菩薩法,佛所護念。說是經已,即於大眾中結跏趺坐,入於無量義處三昧,身心不動。是時,天雨曼陀羅華、摩訶曼陀羅華、曼殊沙華、摩訶曼殊沙華,而散佛上,及諸大眾,普佛世界,六種震動。

爾時,會中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及諸小王、轉輪聖王等,是諸大眾得未曾有,歡喜合掌一心觀佛。

爾時,如來放眉間白毫相光,照東方萬八千佛土,靡不周遍,如今所見,是諸佛土。

彌勒當知,爾時會中有二十億菩薩,樂欲聽法。是諸菩薩,見此光明普照佛土,得未曾有,欲知此光所為因緣。

時有菩薩,名曰妙光,有八百弟子。是時日月燈明佛從三昧起,因妙光菩薩說大乘經,名妙法蓮華,教菩薩法,佛所護念。六十小劫,不起於座。時會聽者,亦坐一處,六十小劫,身心不動,聽佛所說,謂如食頃。是時眾中,無有一人,若身若心,而生懈倦。

妙光:就是文殊菩薩前生。

是時日月燈明佛從三昧起:「日月燈明佛」先入於三昧,這裡又從三昧而起。我們知道,已證金身的究竟佛,叫「那伽常在定,無有不定時」,他並沒有出入三昧之說。佛在這裡是表法,示現給眾生看。我入定這是什麼東西呀?無形無相,誰也看不到,勉強說為一;如果再出定,就是把我剛才這個無形無相的東西講給大家聽。這是表空有不二。不入定,就不能啟發佛法的真義;不出定,就不能使這個法隨緣而現。佛的一舉一動,都是在幫助我們開智慧。

有智慧的人把「入三昧」跟「出三昧」作一個觀照,他不需要讀多少經,念多少佛,拜多少佛,他當下成就了。好好觀照,為什麼《法華經》講「聞妙法華經一偈一句,乃至一念隨喜者,我皆與授記」?《楞嚴經》講:「決定成佛,譬如以塵揚於順風,有何艱險?」像我們講「如來藏」這樣的大法,當這個講師,跟大家講:最偉、最殊、最妙,而且最簡單。一切的東西都是我們一個念變出來的。你把師父《過五關度六將證菩提》這個光碟,看不了十遍八遍,你就能背誦如流。要變成你自己的語言,跟講故事一樣。而且可能講得比師父還要好,講法要「依義不依語」。這不是簡單得很?開口之勞啊!

「日月燈明佛從三昧起」,在〈方便品第二〉講,釋迦牟尼佛也是從三昧起。因為他前面已經「入於無量義處三昧」。一出一入,妙義無窮啊!所以祖師大德講,叫「出定揚德」。「德」,是不是「入於無量義處三昧」那個無形無相的東西啊?看你怎麼揚出來。

因妙光菩薩,說大乘經:「妙光菩薩」在這裡是作為法會的一個當機眾,對「妙光菩薩」說,實際上就是對整個法會大眾說。

名妙法蓮華,教菩薩法,佛所護念:這三句話不再重複。

六十小劫,不起於座。時會聽者,亦坐一處,六十小劫,身心不動,聽佛所說,謂如食頃:這裡又是個妙法,我們前面在講「一時」的時候已經作了解釋。

「六十小劫」:「一個小劫」是怎麼算的呢?按照娑婆世界的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