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也是無上禪;對顛倒者來說,被圓頓大法視為鬼窟窿!所以「身心寂不動」,動中有不動——吃飯、穿衣、走路、嬉笑怒罵無非如來禪,動的當下就是不動。講「寂」,講「不動」,是對非寂說寂,對動說不動。
祖師大德教我們禪定到哪裡修,到廣場、到超市、到最熱鬧的地方去修禪定。這是「如來上上禪」——入世修行,在煩惱中證菩提。可按照外道法,修禪定是鑽到山洞裡躲起來閉關,他帶有這個濃厚的個體心態,自我封閉。大乘佛法,它是轉識成智,是圓融一切萬法。在人事環境、社會環境、自然環境中,歷事練心,以心轉境,成就自己的這種智慧。「無上道」,「無上」二字司空見慣。真實義來講,無上也無下,也無前後左右,也無內外中間,無空無有。這個「無」就是不執著於任何一法;不執著於一法就是包攬一切法。這是講我們的真心本體。
又見諸菩薩,知法寂滅相,各於其國土,說法求佛道:這個「寂滅相」,同樣一句話,「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通者見通,圓者見圓」。通教、別教講一切法都是寂滅之相;到了圓教就好玩了,一切法當下「即空即有」,「即空」就是「寂滅」,「即有」就是「相」。「寂滅」就是「阿」,「相」就是「彌陀」。一切法當下就是「一心三藏」,就是「阿彌陀佛」,就是「如是我聞」。這個妙不妙啊?
各於其國土,說法求佛道:方便講,菩薩自利又要利他;講究竟法,沒有哪一法不在說法,沒有哪一法不在求佛道。但是見道與不見道天地之別,不見道者你越求還越遠。雖然越求越遠,那個遠、那個苦求的那個烏龜王八,它是不是佛?都是佛啊!明白這個道理,就看我們要成哪一種佛,要得到哪一種受用而已。佛也是你,菩薩也是你,地獄也是你,都是,都有他的求法,你全部搞明白了,你自在無礙。
天人所奉尊,適從三昧起。贊妙光菩薩,汝為世間眼,
一切所歸信。能奉持法藏,如我所說法,唯汝能證知。
世尊既讚歎,令妙光歡喜。說是法華經,滿六十小劫。
不起於此座,所說上妙法,是妙光法師,悉皆能受持。
佛說是法華,令眾歡喜已。尋即於是日,告於天人眾。
諸法實相義,已為汝等說。我今於中夜,當入於涅盤。
汝一心精進,當離於放逸。諸佛甚難值,億劫時一遇。
世尊諸子等,聞佛入涅盤,各各懷悲惱,佛滅一何速。
聖主法之王,安慰無量眾。我若滅度時,汝等勿憂怖。
是德藏菩薩,於無漏實相,心已得通達,其次當作佛。
號曰為淨身,亦度無量眾。
適從三昧起,是「出定」。我們前面講過入定與出定所表的法義。入定的時候是靜,出定的時候是動。靜和動是不是他一個人啊?入定的時候誰也不知道他在幹什麼;出定的時候,把他自己在乾的什麼全部講出來。所以有相和無相是不是當下是一個本體啊?
汝為世間眼,一切所歸信:「世間眼」就是世間的老師。可不是瞪大兩隻眼睛專門來向外面攀緣,專門來看名聞利養,專門來看別人的過失。這個「世間眼」是充滿了智慧,他以清淨心、柔順的心來認知一切萬法。
你看一切諸佛菩薩坐在這裡,是不是眼睛半閉?有沒有哪一尊佛像伸頭歪脖子瞪眼?沒有啊!諸佛示現這個相就是教化眾生。我們要修清淨心,要自淨其意,自安其心,不能浮躁。當你煩惱心重的時候,不妨多看看佛像,就能把這心定下來。
大家看啊,我以拳頭為例,當拳頭變成手掌以後,我們眼見掌、心見拳。所以這裡的「世間眼」就是心,是心見拳,這就是「明心見性」。眼睛能不能看到拳吶?不能。所以這個眼睛是不是睜眼瞎呀?它看不到拳頭,可是我們拳頭在不在啊?就在。這叫「唯智慧見,唯心能見」。
「一切所歸信」:既可以方便說為由於妙光菩薩的道行,日月燈明佛眾多弟子以及民眾都能歸信於他,也可以講究竟義,他明白一切萬法都是自己一個念,得「一切所歸信」——他歸於萬法,萬法歸於他,自他不二,叫「一切所歸信」。這種「信」是「正信」。方便法說的「信」是相信,是一種情執。
能奉持法藏,如我所說法,唯汝能證知:「法藏」即是「如來藏」。沒有哪一法不奉持如來藏,它沒有辦法不奉持。但是沒有明心見性的人,他即使在奉持,他也不懂得自己在奉持。心外無法啊!懂得自己在「奉持」,他當下大自在。
「如我所說法,唯汝能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