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序 品 第一(2 / 8)

你不迴向也迴向,一切都是你。我們之所以要念個迴向偈,是做樣子給別人看而已。

願得是乘,三界第一:「願得是乘」,不要解釋為我願意、我想成就大乘法門。「乘」明白道理你就是「乘」。「願」,原字下面一個心——在當下凡夫的妄想心見到了真心,你就是「願」,你就已經成就了。「願」當下就成就了「是乘」,「是乘」就是「佛乘」,這就叫「花開蓮現,見性成佛」。「三界第一」,用方便法解釋為,心地法門在無量法門中是第一。無分別不妨分別,沒有分別不足以顯現出佛法的大中小、勝與劣。

諸佛所嘆:「諸佛」是過去、現在、未來一切諸佛。心外無法、法外無心,一切佛都是一個佛,都是一個念,叫「諸佛稱歎」。這段經文是講舍財,用身外之財供養三寶。

或有菩薩,駟馬寶車,欄楯華蓋,軒飾佈施:「駟馬寶車」,是一車四馬,為顯貴者所乘,表示地位顯赫。「欄楯華蓋」,為國王、大臣、貴人所用。橫者為「欄」,豎者為「楯」,是講這個車子四面的護欄都有講究啊!有金、銀、銅、鐵、木頭乃至玉石做「欄楯」。「華蓋」,帝王或貴官車上的傘蓋。「軒飾佈施」就是豪華佈施,就相當於現在那些大功德主,出手闊綽,建寺院拿出幾百萬、幾千萬、幾個億都不在話下。但是要注意,佈施功德大小在於你的一念心!以上都是講外財佈施。

復見菩薩,身肉手足,及妻子施,求無上道:這是捨身供佛。「身肉手足」是舍內身。「妻子兒女」是外身。大乘小乘都涉及到「身肉手足」供養的問題。那麼在《金剛經》裡講,你用恆河沙數的生命供養佛,還不如受持四句《金剛經》;在《法華經》裡講,你燃一根指頭供佛,都能成就。是不是有些矛盾呢?其實不然。

《金剛經》叫「不了義大乘」,連諸佛三十二相都要破除,他半見半不見。把無量生命供佛,都沒有多大用處。可憐不可憐?現在動不動就燃一根指頭,有什麼用啊?那到了《法華經》,你燃一根指頭供佛,你就是法佈施,不可思議。為什麼?他在明心見性情況之下來佈施,是全性起修。講到底,是不是聽經聞法比什麼都重要啊!要倒吸一口涼氣啊!這可是佛的金口玉言吶!至於以「身肉手足」供養佛,在佛法公案裡也沒有少聽啊。慧可大師,斷臂求法;舍利弗挖眼睛供養眾生;釋迦牟尼捨身喂虎,割肉喂鷹……這裡不多講。

「及妻子施」:注意,不要用那種庸俗的心態——菩薩要修行,非要把自己老婆送給別人啊!不要這樣想,你離開家庭出家或者不離開家庭,破除對自己親人的這種情執,就叫「及妻子施」。你想一想,哪一個人、哪一條狗、哪一隻貓在過去世中沒有做過你的父母兒女?哪一片風、哪一滴雨、哪一塊泥巴瓦塊,在過去世中沒有做過你的父母兒女?你何必就是痴情於今生今世的父母兒女啊?!無量的萬法就是我們生生世世的父母兒女!

文殊師利,我見諸王,往詣佛所,問無上道。便舍樂土,宮殿臣妾,

剃除鬚髮,而被法服。或見菩薩,而作比丘。獨處閒靜,樂誦經典。

又見菩薩,勇猛精進,入於深山,思惟佛道。又見離欲,常處空閒。

深修禪定,得五神通。又見菩薩,安禪合掌,以千萬偈,贊諸法王。

復見菩薩,智深志固,能問諸佛,聞悉受持。又見佛子,定慧具足,

以無量喻,為眾講法。欣樂說法,化諸菩薩,破魔兵眾,而擊法鼓。

又見菩薩,寂然宴黙。天龍恭敬,不以為喜。又見菩薩,處林放光,

濟地獄苦,令入佛道。又見佛子,未嘗睡眠,經行林中,勤求佛道。

又見具戒,威儀無缺,淨如寶珠,以求佛道。又見佛子,住忍辱力,

増上慢人,惡罵捶打,皆悉能忍,以求佛道。又見菩薩,離諸戲笑,

及痴眷屬,親近智者,一心除亂。攝念山林,億千萬歲,以求佛道。

或見菩薩,餚饍飲食,百種湯藥,施佛及僧。名衣上服,價直千萬,

或無價衣,施佛及僧。千萬億種,栴檀寶舍,眾妙臥具,施佛及僧。

清淨園林,華果茂盛,流泉浴池,施佛及僧。如是等施,種種微妙。

歡喜無厭,求無上道。或有菩薩,說寂滅法,種種教詔,無數眾生。

或見菩薩,觀諸法性,無有二相,猶如虛空。又見佛子,心無所著,

以此妙慧,求無上道。

我見諸王,往詣佛所,問無上道。便舍樂土,宮殿臣妾,剃除鬚髮,而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