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樂行品第十四
文殊師利,是菩薩摩訶薩於如來滅後,有成就此第四法者,說是法時,無有過失,常為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國王、王子、大臣、人民、婆羅門、居士等,供養恭敬,尊重讚歎,虛空諸天為聽法故亦常隨侍。若在聚落城邑,空閒林中,有人來欲難問者,諸天晝夜常為法故而衛護之,能令聽者皆得歡喜。所以者何?此經是一切過去、未來、現在諸佛神力所護故。
這就叫「應供」。你怎樣供養別人,別人就會怎樣供養你,心地感應。因果報應,絲毫不爽。天龍八部就是你的「如來衣」。能令聽者皆得歡喜:來受學的人都能成就,都能得到法喜充滿。與你道交感應,就是你的「如來座」,就是你的「如來室」。
文殊師利,是法華經於無量國中,乃至名字不可得聞,何況得見受持讀誦?
這句話在其它經裡有沒有啊?「無量國」連名字都不能得聞,何況得見受持讀誦?所以我們要非常珍惜啊!「無量國」,有無量國土是不是就有無量劫啊?有無量國土、無量劫,是不是就有無量人?三個無量,想得《法華經》名字都不可以。沒有大福報不能見聞受持《法華經》。
文殊師利,譬如強力轉輪聖王,欲以威勢降伏諸國,而諸小王不順其命,時轉輪王起種種兵而往討伐。王見兵眾戰有功者,即大歡喜,隨功賞賜,或與田宅、聚落、城邑,或與衣服嚴身之具,或與種種珍寶,金、銀、琉璃、硨磲、瑪瑙、珊瑚、琥珀,象馬車乘、奴婢人民。唯髻中明珠不以與之。所以者何?獨王頂上有此一珠,若以與之,王諸眷屬,必大驚怪。
這裡佛又打一個比喻來說明《法華經》的重要性,也說明《法華經》在什麼時候能夠出現於世,百千萬劫難遭遇啊。
強力轉輪聖王:為「金輪王」,管須彌山腳四大部洲,此處是比喻佛。欲以威勢降伏諸國:「威勢」是佛法的法力、道力;佛欲「降伏諸國」,就是教化眾生,降服眾生的邪知邪見,規範眾生的身口意這三業,成就我們的「五蘊、六入、十二處、十八界」種種的殊勝功德,這叫「降伏諸國」。而諸小王不順其命:「諸小王」就是我們自己的煩惱習氣,叫作「心魔」。包括病魔、包括死魔。「不順其命」,就是說不能按照佛的教誨而行持。因為我們的煩惱習氣很難克服。時轉輪王起種種兵而往討伐:「種種兵」就是無量的法門。先是無量方便法來引導,勸修「戒、定、慧」。
「討伐」就是修證。在比丘三法裡叫「破惡」,在阿羅漢三法裡叫「殺賊」,佛把六根說為是「內賊」,外面六塵是「外賊」,我們的種種妄想分別心,叫「賊媒」。凡夫把色身當成是寶,其實我們無量劫以來就是受其傷害,它害得我們家破人亡這還是輕,它害得我們生生世世在三惡道受大災難!看上去家庭和睦,父慈子孝,夫妻恩愛,樂不可支,其實這樣的家庭比家破人亡還苦啊!因為你在迷惑顛倒之中享福,轉眼就是地獄、餓鬼、畜生之苦。這種快樂在佛法裡叫作「壞苦」,也叫「行苦」。你當下就是「苦」,在增長情執啊!按照《楞嚴經》講,「想升情墜」。所以我們要開智慧啊!派兵討伐是為了破我們的我執,破我們所認為的那種「快樂」——那都是「痛苦」。
王見兵眾戰有功者,即大歡喜,隨功賞賜:有種種小法門都能成就不同的果位,修什麼得什麼,無非大小而已。
或與田宅、聚落、城邑,或與衣服嚴身之具,或與種種珍寶,金、銀、琉璃、硨磲、瑪瑙、珊瑚、琥珀、象馬車乘、奴婢人民。唯髻中明珠不以與之:「田」是表禪定——修任何法門都能得到程度不等的定力。「宅」是表解脫——有房子住了,不至於窮露在外,禪定和解脫都有無量的等級。「聚」是指初果羅漢。「落」是指二果羅漢。「城」是指四果羅漢。「邑」是指三果羅漢。
「或與衣服嚴身之具」:「衣服」是指一種忍德、法忍。「衣服嚴身之具」,這個高於四果羅漢的境界。因為往藏教、通教、別教,那更有無量的等級。所以這個「衣服」不僅是「生忍」,包括「法忍」在內。「嚴身之具」,這裡的「身」為「法身」。這個法性身已經不同於小乘人的那種「人我空」,那是一種「偏真涅盤、偏真法身」。通教、別教的法身是「真法身」;那麼圓教的法身叫「真真法身」。圓教的法身包括化身、報身,統統是法身。「之具」是以衣服為主,還有其它一些成就——忍、定、精進、佈施等等。
「種種珍寶」:這裡一般地是指藏教、通教、別教菩薩果位。金銀、琉璃、硨磲、瑪瑙、珊瑚,前面講過,不再重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