壽春城內,燈火搖曳,李肆荀坐在案前,眉頭緊鎖,手中毛筆蘸墨,在宣紙之上筆走龍蛇,一封加急密信正加急送往東魏朝堂,呈至高澄手中。
“陛下,壽春太傅密信。”內侍恭敬遞上信件。高澄抬手接過,拆開信封,目光迅速掃過紙面。
李肆荀在信中詳述,南朝局勢已然崩壞至極點。蕭氏王族為爭皇位,內戰全面爆發。蕭繹以荊州為根基,擁兵自重,打著清君側旗號,揮師東進,欲圖奪取建康。與此同時,蕭綸聯合蕭譽等人,在長江中游一帶與之抗衡,雙方軍隊在長江兩岸頻繁交鋒,戰火紛飛,百姓苦不堪言。
更甚者,蕭紀在益州稱帝,與建康朝廷分庭抗禮,割據一方。益州富饒,兵強馬壯,蕭紀野心勃勃,欲揮師東下,逐鹿中原。一時間,南朝大地硝煙瀰漫,各方勢力混戰不休。
“南朝如今這般混亂,實乃天賜良機。”高澄喃喃自語,眼中閃過一絲興奮。
李肆荀在信中亦附上自己見解。他認為,東魏可暫按兵不動,觀蕭氏王族鷸蚌相爭。待其彼此消耗、元氣大傷之際,東魏再以雷霆之勢出兵。“我軍可先攻淮南,此處戰略要地,若得淮南,便能長驅直入,進可攻建康,退可守邊境。且如今壽春已在我掌控,根基穩固,是絕佳出兵據點。”
高澄將信遞給陳慶之,“陳將軍,你怎麼看?”
陳慶之閱後,拱手道:“陛下,李大人所言極是。南朝內亂,無暇顧及北方。我軍若此時出兵,定能佔得先機。但需謹防西魏趁亂而動。”
高澄點頭,西魏動向確實不得不防。此時,又有訊息傳來,西魏宇文泰已派人與南朝部分勢力暗中接觸,意圖扶持傀儡。
高澄沉思片刻,對陳慶之說道:“傳令邊境守軍,加強戒備,密切關注西魏動靜。同時,讓李肆荀繼續收集南朝情報,隨時彙報。”
陳慶之領命而去。高澄坐在龍椅上,望著南方,心中盤算著東魏的下一步棋。李肆荀在壽春的彙報,猶如為他在這場亂世棋局中,點明瞭關鍵一步。
東魏皇宮內,高澄展紙揮毫,提筆回信。他先是肯定李肆荀對戰局的判斷,讚許其謀定而後動的沉穩,字裡行間滿是對麾下能臣的信任與倚重。“太傅於壽春洞察入微,所陳方略甚合朕意,實乃朕之武侯。”
信中,高澄也告知李肆荀,將即刻增派援軍。“朕已命張猛與趙雄二將,率五千精銳士卒星夜趕赴壽春。此二人皆為我東魏虎將,勇冠三軍,作戰經驗豐富,抵達之後,一切聽憑太傅之調遣。望卿善用此力,為我東魏謀得先機,更是勿要過於操勞,一切以太傅安危為重。”
張猛與趙雄,在東魏軍中赫赫有名。張猛身形魁梧壯碩,如同一座巍峨小山,滿臉絡腮鬍,眼神中透著一股兇狠勁兒,使一把重達百斤的開山大斧,每逢衝鋒陷陣,總是一馬當先,所到之處,敵人聞風喪膽。趙雄則身形矯健,行動敏捷,擅長騎射,一把硬弓在他手中,百步穿楊不在話下,且智謀過人,多次在戰場上出謀劃策,立下奇功。
接到旨意,張猛與趙雄不敢耽擱,迅速點齊五千精銳,日夜兼程,向著壽春奔去。一路上,馬蹄聲如雷,揚起漫天塵土。士兵們士氣高昂,懷揣著為東魏建功立業的決心,在兩位將領的帶領下,風馳電掣般趕路。
數日後,大軍抵達壽春。李肆荀親自出城迎接,見到張猛與趙雄,臉上露出欣喜的笑容。“二位將軍遠道而來,一路辛苦了。”
張猛拱手行禮,聲若洪鐘:“李大人,陛下命我等聽從您的安排,我張某人願為大人赴湯蹈火,在所不辭!”
趙雄也微笑著說道:“李大人足智多謀,我等定當全力配合,為東魏開疆拓土。”
李肆荀將他們迎入營帳,詳細介紹了壽春的局勢以及目前的軍事部署。“如今南朝內亂,正是我東魏崛起的良機。二位將軍到來,如虎添翼。我們需共同謀劃,把握時機,給予南朝致命一擊。”
在接下來的日子裡,李肆荀與張猛、趙雄日夜商討作戰計劃。他們根據南朝各方勢力的分佈,以及東魏軍隊的優勢,制定了一套詳細的作戰方案。
張猛負責訓練新兵,提升士兵的戰鬥能力。他在訓練場上,親自示範各種兵器的使用技巧,對士兵要求極為嚴格。“戰場上,容不得半點馬虎。只有平時訓練刻苦,戰時才能保住性命,殺敵立功!”他的吼聲在訓練場上回蕩。
趙雄則帶領斥候,深入南朝境內,收集更多情報。他憑藉著敏銳的觀察力和出色的偵察能力,為李肆荀提供了許多有價值的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