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郡第一車輛廠的牌子就立起來了。說是牌子,其實是一塊石碑。是公子扶蘇寫的字,找了鄰村的石匠鐫刻的。
張誠很想把“第一汽車製造廠”的牌子掛起來的。但是,那還遠得很呢。這一輛小推車就已經超出了自己預設的低調的目標了。
不過木條木板拼湊一個獨輪車,這個應該沒有超出這個世界的技術限制吧?
應該沒有。在有輪子的前提下,一個木匠只要小半天時間就能組裝出一輛來。這個車上,技術最複雜的部分就是那個車輪了。車輪需要專門的柔輪技術。村民們沒法掌握——可能還涉及到專門的一些器具裝置,木條要加熱烘烤,要扭曲,要定型,看上去滿複雜的,至少張誠就想不出這些工藝要這麼解決。至於車架和扶手——左不過是一些木板木條木棍,鋸子、斧子、刮刀這些工具就夠用了。
大規模生產就還需要標準化,那就要確定各個部位的尺寸規格。這都不難。木匠先造出兩輛來,一輛組裝好,一輛拆開成為散件。
所有木材先裁切成標準的寬度和厚度,木匠師傅畫好墨線,每個匠人再拿鋸子分別鋸開,進一步打孔修邊,往一起一組裝就好了。
張誠甚至找村裡的女人,用做鞋的袼褙裁剪成車輛各部位的形狀,往木片上一放,用細炭條在邊緣上描畫一遍,就畫成零件的形狀。小鋸子按照這個輪廓鋸下來就可以了。工作效率大幅度提高。
這算是工業的萌芽嗎?張誠看著這個小小的木車作坊。
泥叫兒給女人和孩子找到了農閒時的活計,蜜蜂的事業其實還沒有開始,雖然有了契約,但是蜂箱的數量還遠沒到規模化生產的地步。現在這個木車作坊,給了男丁們一個農閒時候的活計。
這一輛獨輪車,供給大軍要400個錢,賣給商行也要500個錢。一個月150輛的產量,全下來就是六萬五千錢。
幾乎是沒本錢的買賣。木頭直接從山上砍就行。
張誠眼看著附近的一小塊山已經開始禿了,也有點發愁……這麼下去,自己就是秦朝生態環境破壞者啊!不行,咱還得種樹。
砍一棵,種一棵!張誠和村長商議,每次進山砍樹,務必要在砍樹的旁邊,用原樹的枝條在現場扦插一圈,並且澆一袋水,這樣以後扦插的樹枝就能長成大樹。免得周圍都砍成禿山,讓子孫後代沒有樹可用。
這當然不算是工業萌芽,這最多是一個手工業作坊。
但是這是交通工具的一次革命啊!
在這個時代,畜力其實遠未發達。牛車馬車都不是尋常農戶所能用的,即使大軍的輜重,也靠肩挑手扛。人力推車解決了中長距離運輸的問題。有這種人力小車,從軍隊角度看,運送輜重的能力就會極大增強。從商業角度看,勢必會提高商業半徑和商業活動總量。
秦王政這一世,確實修了很多馳道。始皇帝的功績,主要就是統一六國、統一度量衡、書同文、車同軌。車同軌的意思,一方面是馳道上有車軌的凹槽,便於車輛行走。這些車都是兩輪馬車。另一方面的意思是,全大秦的馬車,車輪距離都是固定尺寸的,這也是國家標準化製造的一部分。
但是獨輪車,卻可以無視車同軌的要求。它幾乎可以在任何路面上行進——無論是馳道那樣的石路,還是鄉間土路,甚至草地。張誠他們已經試驗過,在雙輪車進不去的山間小路上,獨輪車行走自如。
車輪上只有一個點接觸地面,擁有更大的靈活性。
獨輪車的價格不貴,稍微殷實的家庭都可以買上一輛。到時候無論是推著去趕集,還是推著媳婦去回孃家,都很方便……
張誠已經浮想起一個車輪上的大秦的未來了。
就只是,獨輪車實在是沒啥技術含量,這結構一眼就能看得明白,所以這個生意也就只能在周邊這一帶做起來,早一步進入市場,有一個小品牌,能夠贏得更多人的認可,靠著早進入生產,還能提高效率和熟練度。降低成本,有一點優勢。但是這個小小的車輛廠供應半徑和維權半徑很有限。
張誠看著老村長用一塊燒紅的烙鐵,在推車車架上用力按下去,抬起來的時候就看到一行黑色篆字——上郡第一車輛廠。
這個世界的品牌啊!
張誠不止一次的設想過如何在這個世界上生存,如何重建文明。
重建他所在的那個世界的文明,如何用最短時間內建立出一個繁盛的工業時代。
其實是有先例可循的。
在某一個時空,引進156個重點工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