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九章 馬政(2 / 4)

小說:新楚 作者:佩奇倒打一耙

構。秦律對馬匹的保護也有相應的條文,‘傷乘輿馬、決革一寸,貲一盾,二寸,貲二盾,過二寸貲一甲’,另外,燕國也可算是養馬大國”。

熊槐哈哈大笑,“伯靈對歷代馬政真是如數家珍吶!秦、燕…唉!”熊槐長嘆一聲。

眾人皆知大王為何嘆息,戰馬的養成,需要優良的養馬地。秦、燕兩國,秦國佔據著最優良的養馬場,其次是燕國。而楚國地處南方,並不適合養馬,其戰馬來源幾乎全靠採購。

,!

熊槐眉頭緊皺,楚國的馬政現狀與後來的宋朝是何其相似!

都是南方政權!

趙宋王朝在建國之初就已經丟失了燕遼、河套、隴右等優良戰馬產地,終宋一朝,戰馬主要靠從吐蕃和回鶻進口。但依靠進口戰馬遠遠不能滿足建立一支強大騎兵的實際需求。

雖然宋朝戰馬來源也不少,官方飼養,民間飼養,茶馬貿易,但因為沒有好的馬場,以至於飼養出來的為數不多的馬上只有極少數堪為戰馬。

飼養戰馬有著非常嚴苛的條件。

首先,馬的消化能力很弱,因為馬不像牛一樣會反芻。所以,養馬想一次餵飽幾頓不吃,那是不可能的。歷史上也有類似記載:“大中祥符六年二月二日,牧制置使言,淳澤並諸處馬監,每冬寒至,春草未出時,馬在野,多因草少,致成瘦弱。”而馬一瘦弱就幹不了活了。

其次,馬的胃口很大,但馬不能光吃草,還得喂糧食,特別是乾重活時,戰時的戰馬就更不用說了,幾乎“一日三餐”都得喂糧食,甚至是普通百姓都吃不上的豆料。

第三,馬除了平時飼養成本高以外,即使沒啥重活,和平時期也會發生意外。比如饒州“所蓄牝牡馬五百六十二,而斃者三百十有五,駒之成者二十有七”。有一種觀點說,宋朝養馬不行,是因為搞國營,如果私人養馬就好了。那麼,如果馬監不行,真讓私人養呢?

其實,宋朝也曾經試著鼓勵民間養馬。《宋史》記載:“元豐三年春,以王拱辰之請,詔開封府界、京東西、河北、陝西、河東路州縣戶各計資產市馬,坊郭家產及三千緡、鄉村五千緡、若坊郭鄉村通及三千緡以上者,各養一馬,增倍者馬亦如之。”顯然,城市戶家產要達到三千貫,鄉村五千貫,這才養得起馬。這要求顯然是比較高的,普通農戶根本養不起馬。

再者說,養馬需要大量的土地,宋朝群牧司言:“馬監草地四萬八千餘頃,今以五萬馬為率,一馬佔地五十畝。”而五十畝地,差不多是一箇中上等五口之家的水平了。因此,民間養馬並不是普通人家可以承受的。

我國古代有六大養馬地。

其一,西北養馬場。這一地區包括古代西域,草原豐美,各族人民歷來以畜牧為生,盛產良馬。兩千多年來即為中國主要的良馬資源地。陝西、甘肅地區養馬也有悠久歷史。公元前約900年,非子在汧、渭之野為周孝王養馬有功受封,成為秦國的始祖,秦馬也因此有名。以後漢、唐時的大型國營養馬場,即主要分佈在這一地區。代表馬種是河曲馬、大宛馬。

其二,塞北養馬區。戰國以後匈奴、突厥、蒙古等遊牧民族在塞北相繼興起,擁有龐大的馬群。透過民族間的貿易、戰爭和遷移,這一地區的大量馬匹自周、秦以來不斷傳入中原。如唐代在北邊設馬市,貢馬有的甚至來自貝加爾湖一帶。明、清宣化、大同等邊塞重鎮每年向塞外市馬定額達34萬匹。從遼、金、元到清代,察哈爾草原都是主要的養馬地。代表馬種是蒙古馬,蒙古鐵騎的機動性天下無雙,就得益於蒙古馬。

其三,西南產馬區。包括西藏地區,西南地區養馬可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漢代巴蜀商賈已在這裡進行馬匹和其他畜產貿易。東漢曾在四川、雲南設定馬苑。西南馬適於山區生態環境,不乏名貴良馬,但作軍用多不及北方馬。

其四,東北養馬區。包括現在的東北地區以及古代的幽雲十六州,春秋、戰國時的東胡及繼起的鮮卑、烏桓,都是騎獵部族。鮮卑東面嫩江、松花江流域的扶余人以營農為主,也產名馬。契丹、女真族先後建立遼、金後,曾設有宏大的群牧組織。遼國養馬達百餘萬匹,金世宗時僅7處群牧所養馬就達47萬匹。

其五,中原養馬區。中原自古車騎馳逐,養馬頗盛,唐代在河東(今山西)設有牧監,“馬產甚蕃”,但由於長期缺乏優良馬種,此地所養之馬一般作為民用,除了宋朝。

其六,東南養馬區。中國素有“南船北馬”之說,東南地區養馬業不發達,但也並非絕對不宜養馬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