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景愍王元年,也是趙悼襄王三年(公元前 242 年)
暮春的風宛如絲絲冰線,帶著侵入骨髓的寒意,悄無聲息地吹過衛國故地柯邑。
柯邑城外,廣袤的原野上,趙軍與魏軍的營帳密密麻麻地分佈著,猶如夜空中的繁星,一眼望不到盡頭。
軍旗在凜冽的風中烈烈作響,那激昂的聲音似是在向天地訴說著這個時代的波譎雲詭與風雲變幻,彷彿每一次的舞動都承載著兩國士兵的期望與不安,又像是在為即將到來的未知局勢而吶喊助威。
趙國自武靈王大膽推行胡服騎射的變革以來,軍事力量得到了迅猛的增長,一躍成為山東諸國中一支不可小覷的勁旅。
其廣袤的疆域橫跨千里之遙,北部延伸至雲中、雁門那片遼闊而寒冷的地帶,南部直抵漳水之濱,東部與齊國接壤,西部則緊鄰強秦,戰略位置至關重要卻也危機四伏。
然而,近些年來,秦國崛起的勢頭猶如洶湧的潮水,勢不可擋,趙國亦不可避免地深感其沉重的壓力。長平之戰的慘痛記憶猶如一道深深的傷疤,刻在趙國的歷史之上。
趙國雖在那場慘烈的戰爭中奮力抵抗,展現出了堅韌不拔的意志,但終究還是元氣大傷,四十萬精銳之師折損殆盡,使得趙國朝堂之上從此被一層陰霾所籠罩,久久無法散去。
幸而有李牧等忠勇善戰的良將鎮守邊疆,憑藉著卓越的軍事才能和頑強的抵抗精神,趙國才得以在這艱難的局勢下暫時穩住搖搖欲墜的局勢,勉強維持著國家的安危與尊嚴。
魏國,這個曾經在戰國初期稱霸一時的強國,也曾有過輝煌的過往。
魏文侯高瞻遠矚,重用李悝、吳起等賢能之士,堅定不移地推行變法革新,精心打造出一支威名遠揚、精銳無比的部隊——魏武卒。
憑藉著這支強大的武裝力量,魏國在中原大地上縱橫馳騁,稱霸一方,其勢力範圍和影響力令周邊各國都心生敬畏。
然而,歲月流轉,時過境遷,魏國在秦、齊、楚等國的前後夾擊之下,逐漸走向了衰落的道路。
尤其是秦國在商鞅變法之後,國力蒸蒸日上,如日中天,魏國則屢遭秦國的蠶食鯨吞,河西之地這片曾經的富饒之地盡皆喪失,國家的根基受到了嚴重的動搖。
如今,更是在秦國那凌厲兇猛的攻勢之下,接連丟失二十座重要的城邑,秦國順勢設立東郡,魏國的局勢已然危如累卵,國家的生死存亡懸於一線之間。
趙國將軍李牧身姿挺拔如蒼松翠柏,靜靜地站在營帳之前,深邃的目光凝視著遠方那遼闊而蒼茫的天際。他身著一襲黑色鎧甲,在黯淡的光線之下閃爍著冷峻的光芒,腰間懸掛的佩劍不時地反射出清冷的光,彷彿在映襯著他此刻堅毅而沉重的心境。
此次趙魏會盟,對於趙國和魏國的朝堂上下而言,都寄予了深深的厚望,眾人皆期盼著能夠藉此寶貴的機會,將兩國的殘餘力量緊密聯合起來,凝聚成一股強大的合力,以此抵禦強秦那咄咄逼人的攻勢。
李牧心中深知,秦國的野心恰似貪婪兇狠的虎狼,魏國剛剛遭受重創,已然無力獨自抵擋秦國的侵襲。
而趙國倘若不與其他國家攜手並肩,共同抗秦,那麼覆滅之危恐怕也在朝夕之間便會降臨。
“將軍,魏使已到營外。”
一名士兵匆匆跑來,急促的稟報聲瞬間打斷了李牧那深沉的思緒。
他微微整了整衣冠,神色莊重而沉穩,隨後大步流星地迎了出去。
只見魏國使者荀況一襲青衫,身姿略顯清瘦卻透著一股文人的儒雅之氣。
然而,其神色凝重而肅穆,眼眸之中難以掩飾那深深的疲憊與憂慮之情,彷彿一路走來,承載了魏國的萬千滄桑與沉重的使命。
“荀使,一路辛苦了。”李牧拱手施禮,言辭中帶著幾分真誠的關切與敬意。
荀況回禮,神色恭敬地說道:“李將軍,今秦賊猖獗無道,我魏國已然危在旦夕,此番會盟,實乃關乎我魏趙兩國生死存亡的關鍵契機。荀況在此代魏王向趙國致以誠摯的謝意,多謝趙國在這危難之際伸出援手。”
二人寒暄著緩緩步入營帳,營帳之內,氣氛凝重得仿若可以凝結成實質。
趙國的謀士們早已正襟危坐,目光齊刷刷地齊聚在荀況的身上,眼神中既有對魏國使者的審視,也有對兩國未來命運的深深擔憂。
荀況緩緩開口,聲音沉穩卻難掩其中的沉重與急切:“秦國蒙驁此番攻魏,攻勢凌厲,如秋風掃落葉一般,連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