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才女到女皇:武則天是如何改寫歷史的(上)(2 / 3)

。當李治前來探視時,發現女兒已死,武則天便藉機哭哭啼啼指責是王皇后所為,這也導致了李治對王皇后產生了極大的不滿,並萌生了“廢王立武”的念頭。

不過《舊唐書》和《唐會要》僅記錄了公主突然死亡的事實,並未提及具體的死因,因此關於公主之死以及武則天是否直接參與其中,至今仍有爭議。隨著時間推移,李治打算提升武則天的地位至一品宸妃,但遭到了宰相韓瑗和來濟的強烈反對,最終未能實現。

與高宗李治的關係

關於武則天與李治之間具體的情感性質——即是否有“真愛”存在——這更多的是後世文學、戲劇和影視作品中的討論話題。這些創作通常基於有限的歷史資料和個人解讀,透過藝術手法來填補歷史空白,為觀眾提供了豐富的想象空間。儘管如此,不可否認的是,武則天和李治之間的關係超越了簡單的君臣或夫妻關係,它既包含了深厚的情感成分,也有著複雜的政治考量。

最佳拍檔

在永徽年間,唐高宗李治的皇權受到以長孫無忌、褚遂良為首的元老大臣的嚴重限制。這些大臣強烈反對李治“廢王立武”的意圖,使得武則天的政治晉升道路充滿挑戰。然而,李治希望透過廢黜王皇后並立武則天為後,來重振皇權,並削弱元老大臣的勢力。因此,武則天逐漸成為了李治政治上的重要盟友。

穩坐皇后寶座

永徽六年(655年),一系列關鍵事件加速了這一程序。武則天編寫《內訓》一書,同年中書舍人李義府率先支援“廢王立武”,獲得了李治和武則天的重賞。隨後,許敬宗、崔義玄、袁公瑜等大臣也轉而支援武則天。尤其是元老李積表態稱“此陛下家事,何必問外人”,的這番話很快扭轉了局面。最終,在十月十三日,李治頒佈詔書,以“陰謀下毒”這項罪名廢黜王皇后和蕭淑妃為庶人,並流放她們的家族成員。七天後,李治正式冊立武則天為皇后。

次年,即永徽七年(656年),武則天被允許進見宗廟,其父武士彠被追封為司徒,母親楊氏加封為代國夫人,武則天撰寫了《外戚誡》以回應外界的批評。

打擊門閥鞏固皇權

顯慶二年(657年),李治與武則天移居洛陽,並將之設為東都。至顯慶四年(659年)四月,武則天與李治聯手,對長孫無忌、于志寧、韓瑗、來濟等人進行了削職免官和貶黜,從而基本實現了君主集權。“廢王立武”事件不僅沉重打擊了關隴集團,對反對者起到了震懾作用,同時也改變了自魏晉南北朝以來皇權不振的局面,標誌著關隴集團自北周以來長達一個多世紀統治的終結。透過這些行動,李治和武則天成功地鞏固了皇權,為後續政策的推行鋪平了道路。

參與朝政管理

顯慶五年(660年)十月,唐高宗李治因風疾發作,無法處理國家大事,遂讓武則天參與朝政管理。儘管初期二人合作順利,但隨著時間推移,分歧逐漸顯現。龍朔元年(661年),武則天提出禁止婦女從事俳優之戲的建議被採納;同年四月,李治欲親征高句麗,在武則天和群臣勸阻下放棄。隨著權力的增長,武則天從最初的“屈身忍辱,奉順上意”轉為“專作威福”,開始限制唐高宗的決策自由,引發了他的不滿。

麟德元年(664年),宰相上官儀提議廢后,唐高宗同意並命其起草詔書。然而,這一訊息不慎洩露給了武則天,她迅速向李治申訴,使其改變了主意,並將責任推給上官儀。自此以後,武則天在政治上扮演了更為重要的角色,“垂簾聽政”,大小事務皆與聞決斷,國政大權逐漸歸於中宮。

唐高宗李治在位期間,武則天積極推動封禪泰山,強調女性在祭祀儀式中的作用,最終自己擔任亞獻。此外,她在農業政策上也有建樹,編撰農書《兆人本業》頒行天下,重視田地開墾和糧食儲備,同時也對佛教表現出尊崇和支援。

上元二年(675年),李治病情加重時曾考慮禪位給武則天,但因宰相郝處俊的反對而未果。武則天隨後召集文人學士修撰多部書籍,並讓他們參與朝廷奏議,以分割宰相權力。

永淳二年(683年),李治駕崩於洛陽貞觀殿,臨終遺詔令太子李顯即位,並在必要時由武則天決定重大軍國事務。四日後,李顯即位為唐中宗,尊武則天為皇太后,標誌著武則天正式走上前臺,開始了她對唐朝政治的深刻影響。

廢中宗臨朝稱制

嗣聖元年(684年)二月,唐中宗李顯意圖任命韋皇后之父韋玄貞為侍中,遭到宰相裴炎的反對。面對李顯的不滿與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