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才女到女皇:武則天是如何改寫歷史的(上)(3 / 3)

衝動言論,武則天果斷採取行動,廢黜李顯為廬陵王並流放房州,轉而立第四子豫王李旦為帝,即唐睿宗。然而,實權依舊掌握在武則天手中,她繼續臨朝稱制,掌控國家大事。

同年九月,武則天改元光宅,將東都洛陽更名為神都,並對官服顏色、職省名稱等進行改革,賜宮城名為太初宮。同月,前揚州司馬徐敬業以扶持廬陵王為名,在揚州起兵反武。武則天迅速派遣李孝逸率大軍鎮壓,十一月,徐敬業兵敗,叛亂平息。

垂拱元年(685年)五月,武則天頒佈詔書,允許官員和百姓自薦求仕,廣開言路。次年正月,儘管名義上還政於李旦,但因李旦“奉表固讓”,武則天實際上並未放棄權力,繼續臨朝稱制。三月,她設立了四個銅匭,分別為延恩、招諫、申冤、通玄,鼓勵民眾上書言事,此舉對穩定朝政起到了重要作用。

寬泛的選官機制

為了鞏固自己的權力基礎並推動政治革新,武則天大力扶植庶族地主官僚,積極蒐羅人才,堅固其統治基礎:

1. 制舉與策問:武則天派遣存撫使到全國各地尋訪賢才,並將他們送往京城參加由皇帝親自主持的考試。《大唐新語》記載:“則天初革命,大搜遺逸四方之士,應制者向萬人,則天御洛城南門,親自臨試。”成績優異者不論出身背景,均破格錄用,擔任重要職務。

2. 自薦制度:下令允許從九品以上官員至普通百姓均可自薦,以免薦舉有所遺漏。進一步拓寬了選才渠道,使更多有才能的人有機會進入仕途。

3. 科舉改革與發展:進一步發展以鄉貢(貢舉)為主的科舉制度,不僅增加了考試科目,還大幅提高了錄取人數。平均每年錄取人數比貞觀年間增加了一倍以上。

此外,武則天首創殿試製度,如載初二年(690年)二月,“太后策貢士於洛城殿,貢士殿試自此始”;長安二年(702年),又“初設武舉”,從而擴大了選官範圍。

蒐羅人才廣納諫言

儘管武則天的選官政策有時顯得寬泛,甚至存在濫竽充數的現象,但她確實選拔了不少賢才。這些賢才不僅是當時加強武則天統治的重要支柱,其中有些人還是後來輔佐唐玄宗實現“開元盛世”的名臣賢相,如姚崇、宋璟等。

正如《新唐書》所言:“太后不惜爵位,以籠絡四方豪傑自為助,雖妄男子,言有所合,輒不次官之;至不稱職,尋亦廢誅不少縱,務取實材真賢。”因此,武則天一朝被譽為“君子滿朝”,婁師德、狄仁傑等著名賢臣均在其列。陸贄評價道:“課責既嚴,進退皆速,不肖旋黜,才能驟升,是以當代謂知人之明,累朝賴多士之助。”

武則天對有才能和學識的人士尤為賞識,能夠從廣泛蒐羅的人才中識別並重用賢能之士。她不僅善於發現人才,更懂得如何合理任用,使得眾多英賢甘心為她效力。

透過設立多種渠道廣納諫言,並且真正尊重和採納合理的建議,武則天不僅展示了作為君主的智慧與胸懷,也為唐朝的政治穩定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她的這種做法,使得更多的聲音能夠被聽到,促進了政策的最佳化和社會的進步。同時,這也為後世提供了寶貴的治國理政經驗:一個國家若要長治久安,必須重視傾聽不同的聲音,勇於接受批評與建議。

剪除唐宗室勢力

隨著武則天權力的鞏固,她開始翦除唐朝宗室勢力。垂拱四年(688年),琅邪王李沖和越王李貞分別在博州和豫州起兵反抗,均迅速失敗。武則天隨後展開了大規模的清洗,迫使多名親王及其親信遇害而亡,進一步削弱了李唐宗室的力量。

同年五月,武則天加尊號為“聖母神皇”。十二月,她在洛水邊舉行盛大的受圖儀式,象徵著她的統治得到了上天的認可。同時,她命人在洛陽建造了宏偉的明堂——永珍神宮,成為當時政治與宗教的重要象徵,吸引了各國使節前來祝賀。

載初元年(690年)七月,《大雲經》的出現宣稱武則天是彌勒佛化身,應作為天下主人。武則天藉此機會下令頒行《大雲經》,在全國各地設立大雲寺講解此經,並提高佛教的地位超越道教,為她最終登基稱帝奠定了理論基礎。透過這一系列措施,武則天不僅穩固了自己的統治地位,也為日後正式建立武周政權鋪平了道路。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章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