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章 剛正不阿的張九齡(1)(2 / 2)

輕外的風氣,強調選官應當優先考慮賢能而非資歷。這些政策建議反映了他對國家治理的深刻理解和遠見卓識,也為後來開元盛世的繁榮奠定了基礎。

開大庾嶺

儘管張九齡與姚崇之間的關係在初期顯得和諧,但隨著時間推移,兩人之間的分歧逐漸顯現出來。開元四年(716年)秋,因張九齡屢次上書直言,其觀點與當時宰相的政策並不總是一致,最終引起了姚崇的不滿。面對這種局面,張九齡以任期屆滿為由,選擇了辭官回鄉,歸養嶺南。

回到故鄉後,張九齡並未選擇閒居度日,而是心繫家鄉的發展。他敏銳地意識到,大庾嶺梅關作為連線南北的重要通道,其險峻難行嚴重影響了當地人民的生活和物資運輸。鑑於唐王朝自貞觀以來近百年的繁榮發展,尤其是嶺南地區海外貿易的迅速增長,廣州已經成為中外海上交通的重要港口,開鑿一條便捷的大庾嶺古道顯得尤為迫切。張九齡向朝廷提出了開鑿大庾嶺路的建議,並得到了批准。於是,他親自擔任工程主管,利用農閒時間召集民夫開始了這項艱鉅的任務。

為了確保工程順利進行,張九齡不辭辛勞,親臨現場指揮,踏勘路線,披荊斬棘。經過不懈努力,這條全長十幾公里、寬近17米的道路終於修通,兩旁還遍植松樹,既美化了環境,又穩固了道路。新開鑿的大庾嶺古道極大地改善了南北交通狀況,不僅使得公私販運更加便捷高效,而且促進了嶺南與中原地區的交流與融合。張九齡為此撰寫了《開鑿大庾嶺路序》,詳細記載了這一偉大工程的意義:“轉輸不以告勞,高深為之失險。”這條古道被譽為“古代的京廣線”,不僅在唐代發揮了重要作用,也為後世留下了寶貴的遺產。宋代時,隨著大量人口南遷,大庾嶺路成為了他們前往南方最便捷的路徑之一。

在此期間,張九齡與曲江縣尉王履震和韶州司馬結下了深厚的友誼,他們經常詩酒唱酬,互相砥礪。特別是在開元五年(717年)夏秋之際,張九齡與王履震一同前往廣州,在那裡寫下了《與王六履震廣州津亭曉望》這首詩作,表達了他對自然美景的熱愛以及對友情的珍視。這些經歷不僅豐富了他的文學創作,也讓他的人生更加充實多彩。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章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