懵懂的少男少女自然不知道,他們哼的是《月之故鄉》,一九七七的平安夜,一位曾畢業於黃埔軍校的老人,路過紐約長島,看到明鏡的湖面上圓月高掛,激起他多年來顛沛流離,浪跡天涯的無盡感懷。他寫下了這首詩。
就在兩人忘情哼唱的同一時刻,校園的另一頭,一個僻靜的角落裡,萬籟俱寂,海潮文學社社長、八三級物理系的王貴生也旁若無人,動情高唱起這支讓人牽腸掛肚的《月之故鄉》。他努力學著男中音的低沉渾厚,艱難地捕捉海外遊子歸鄉心切的特殊感受,字正腔圓,剛勁有力。
一曲唱完,當然無人喝彩,只有他一人狂喜不已,如此看來,也只有詩人才這麼自戀啊。十五歲開始寫詩,整整五個年頭,期間帶動了無數年齡比他還大的憤青,投入到詩歌創作的隊伍中來。前些日子向bJ《十月》雜誌投稿,一位叫駱一禾的編輯來信說,王貴生同學,你算得上我的啟蒙老師。讀到這句話,王貴生羞愧難當,不就是過早踏上詩歌這條小船嗎?後來者氣勢洶洶,先行者壓力重重,這不?一位同樣在農村長大的查海生,去年發表的《亞洲銅》總算教王貴生大開眼界,單從名字上理解,便可領略作者匠心獨運的美妙之處。亞洲銅,標準的北方中國之象徵,黃色而古老的土地,深遠而厚重的文明,近百年的山河破碎,足以讓成千上萬的志士仁人為她哭泣,為她悲鳴。作者用詭秘神奇的意象,勾勒出一個又一個如銅鐘轟鳴般的華夏圖騰,來自遠古,來自巨龍翻滾的蒼茫天地。銅的背後不僅飽含彷彿青銅器一樣的遙遠過去,也預示著朝氣蓬勃的生命之源,將汩汩流淌在黃河母親的軀體之內,幻化成涅盤的鳳凰,直到太陽光芒永遠照耀在這塊貧瘠的亞細亞的身上。
王貴生好生慚愧,覺得自己根本不配再做詩人,因為他恐怕這輩子也寫不出來像《亞洲銅》這樣的名篇佳作,算了,乾脆改行,他有點自暴自棄。可他的好朋友,建築系風景園林專業的新加坡留學生林寒英,是一位虔誠的文學愛好者,見偶像如此沮喪,就趕忙獻言獻策。
我說貴生,幹嗎死吊在一棵樹上,寫寫散文不就很好嗎?
散文人人會寫,有什麼意思?王貴生說。
那你可就小看散文了。說著,林寒英從抽屜裡取出一本書扔給他。
散文集《溫一壺月光下酒》,作者林清玄。王貴生瀏覽了全是繁體字的臺灣版。他的眼球一下子被緊緊抓住了,花了一個晚上,熬了通宵,把這本清新脫俗的大作完整通讀了一遍。很顯然,釋迦牟尼的教義被形象生動地全新演繹出來,具有濃烈的生命之火,不但愛惜萬物生靈,而且滿懷崇尚自然的無私境界,體恤民情,洞察民意,紮根於火熱的現實社會,以自身的生活感悟來詮釋禪宗佛法空靈悠遠的人生哲學,投射出溫馨的人文關懷之光彩。
啊呀寒英,太謝謝你了!這位叫林清玄的大俠實在有水平,讓我大飽眼福。王貴生把書雙手呈上奉還給他。
怎麼樣?學學臺灣的余光中,左手寫詩,右手寫散文。林寒英建議。
你說的對,單手打不過查海生,雙手並舉,說不定還能殺出一條血路。王貴生舉起了雙拳說。
貴生你的性格我知道,不怕失敗和挫折,就怕一輩子屈居第二。査海生的《亞洲銅》猶如一座高山,你永遠翻不過去,怎麼辦?用散文擊敗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