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 客觀(2 / 3)

小說:最後的御者 作者:黯淡星月

中。

在神秘的三界論裡,有著獨特的闡述:人類是規則雛形靈融合後的奇妙產物,因而被賦予了 “進化” 的無限可能。

而大自然中的其他動植物,不過是規則的衍生物罷了,它們受制於已然成型規則的桎梏,一生都無法掙脫既定的軌道,失去了如人類那般多變的發展潛能。

但陳十一卻陷入沉思,它們當真就比人類遜色許多嗎?

陳十一併不這麼認為。

成型規則因其本身固有的穩定特性,使得遵循它的動植物們在歲月的長河中存續的時間更為久遠。

就拿植物來說,在當今的科學認知裡,植物的誕生可比動物早了數萬年之久。

倘若過去的時間一直是平穩線性流淌的,那麼以植物作為研究規則的切入點,無疑是再合適不過的選擇。

當然,將世間所有植物視為一個有機整體,以此來探究規則,進而讓規則的特性清晰明朗,這一精妙方法,還是他在後續漫長的求知旅程中學到的寶貴經驗。

但無論往昔的時間是呈線性延展,還是暗藏曲折波瀾,有一個事實堅如磐石:植物率先出現在這顆星球之上。

這也強有力地佐證了代表植物的規則,相較於動物的規則,擁有更為悠遠的歷史沉澱。

執行於世間萬物背後的規則,究竟處於怎樣一種神秘狀態?

陳十一的腦海中無時無刻不在思索這個深邃問題。能夠篤定的是,規則是一種既定且確鑿的概念。可它是否具備思考之力,是否如同人類一般擁有自主思維呢?

以植物整體作為觀測視窗,陳十一得到了一絲靈感啟迪:

植物有智慧嗎?

答案似乎是否定的?

可若果樹懵懂無知,全然不知世間有動物存在,那它為何會孕育出鮮美可口、可供動物食用的種子?

這難道不是一種巧妙的生存策略,蘊含著對生態環境的洞察嗎?

再看那蒲公英,倘若它對風的力量一無所知,又怎會將種子幻化成漫天飛舞的 “風箏”,憑藉風力播撒向遠方,開啟生命的新旅程?

諸如此類數不勝數的例子,都在輕聲訴說:即便是植物,這種在人類眼中結構最為簡單的多核生物,它們也潛藏著獨特的智慧光芒。

或者更確切地說,植物理應具備著接受外界資訊 - 反饋應對行為這一基礎的思維模式。

其實,當陳十一深刻意識到這一點後,心中豁然開朗。

一直以來,人們將人類具備思考能力的緣由單純歸結於大腦,這是一種誤導。

而這恰好與我國古老而深邃的中醫學裡,對於精氣神三者精妙詮釋的理論不謀而合。

在中醫的智慧中,神之居所並非大腦,而在於心臟,

而中醫學裡所講的 “神”,和在三界論中的 “靈”,並不相同,

在中醫學裡,“神” 並非直觀可見、能輕易感知的具體存在,它滲透於人體氣血執行、臟腑功能協同以及情志變化等諸多方面,對維持生命整體的平衡與活力起著關鍵且微妙的作用;

三界論中的 “靈”,則遊弋於不同維度的神秘空間,賦予生命一種超越物質表象的靈性特質。

不過,在三界論晦澀且充滿隱喻的理論體系裡,對於人的 “靈” 是不是透過心臟這一人體關鍵臟器來構建某種重要關聯,並沒有給出確切闡釋。

但至少在一個關鍵問題上,中醫學的 “神” 與三界論的 “靈” 達成了共識,即二者都不認可大腦這一被現代科學認定為人類思考能力唯一起源的器官,是人類思考的根源。

在傳統中醫理念裡,“心主神明” 有更寬泛深刻的內涵,並非單純指向解剖學意義上的心臟,而是圍繞心構建起的關乎情志、意識、精神整體運作的體系;

三界論中,“靈” 的運作似乎也超脫了大腦神經傳導、神經元電訊號激發等現代科學認知的思考物理基礎。

沿著這一開創性思路拓展,陳十一將視野投向更廣闊的生物領域。

他意識到,如果拋開大腦中心論的固有認知侷限,那些平時看似靜止、紮根大地的植物,從生態系統整體視角去審視時,會發現它們具備超乎想象的思考潛能。

植物的葉片能感知外界光照、溫度變化,根系能捕捉土壤溼度、養分情況,進而調整自身生長、開花結果程序,這都是植物基於生存需求做出的主動反應。

而且,催生這些植物的規則本身,按邏輯推斷,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