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如態(1 / 5)

小說:最後的御者 作者:黯淡星月

在那靜謐得近乎凝滯的氛圍裡,時間彷彿被施了遲緩的魔咒,總是在深沉的沉默中,拖著慵懶的步伐,一寸一寸地緩緩流逝。

沒有喧囂的打擾,沒有匆忙的腳步將它驅趕,它就那樣不緊不慢地踱步,每一秒都被拉得極長,似是要讓人將這無聲的時刻鐫刻進心底。

而與之形成鮮明對照的,是那如野草般在沉默中不受控制瘋長的思緒。

它們不受拘束地蔓延開來,從記憶的角落破土而出,向著往昔與未來的無垠之處伸展枝蔓。在這看似矛盾卻又日常的現象背後,已然悄然揭示出人類思維那神秘而深邃的本質。

生活中,人們總是習慣性地對習以為常的現象視而不見,可一旦留意,便會驚覺其中的奇妙差異。

當緊張的情緒如細密的蛛絲將人緊緊纏繞,每一次心跳都似戰鼓擂動,在那煎熬之中,時間彷彿被無限拉長,一分一秒都像是負重的蝸牛,艱難地挪移,漫長到讓人幾乎失去耐心;

然而,當幸福的暖光輕柔地籠罩身心,歡聲笑語成為生活的主調,那些美好的瞬間卻又如指尖流沙,還未及細細品味,便已匆匆滑過,讓人不禁喟嘆光陰的短暫。

而現實世界裡,那掛在牆上、置於腕間的鐘表,卻仿若一位冷麵的旁觀者,不為所動,機械地、精準地按照既定節奏,一分一秒,有條不紊,不長不短地持續流動著,對人類的情緒起伏、感知變幻全然漠視。

那麼,究竟為何人的主觀感知與這世界的客觀事實之間,有時會橫亙著如此顯著的分歧呢?回溯歷史,古時候的一些哲學家曾以那充滿禪意的 “風吹樹動,是樹動還是心動” 的唯心故事,試圖為這一謎題提供解答。

在他們構建的精神世界裡,心動則萬物皆動,心不動則風過無痕,時間的流速、世界的模樣,皆由心而定。

只不過,若引入更為新穎獨特的三界論來闡釋,這其中的原理便如同撥雲見日,瞬間清晰明瞭起來。

在三界論的架構中,時間宛如一條熠熠生輝、橫亙於靈界的神聖規則,它的威能如同漣漪,擴散至所能波及到的所有生靈界。但凡未超出本宇宙界限的物質,無一能逃脫它無形卻又強力的掌控,皆要在它的韻律下律動。

而人的思維能力,宛如隱匿於靈魂深處的璀璨火種,其源頭來自於靈。靈,從本質而言,仿若規則的雛形,以一種近乎臨界的姿態存在,遊離於虛實之間。基於規則之間並行不悖的基本原則,倘若人的靈歷經淬鍊,得以進化為成熟完備的規則,那便如同掙脫了時間的枷鎖,傲然遊離於其管轄範圍之外。

雖說在漫長的人類發展歷程中,幾乎所有人類的靈都還遠未接近那至高無上的規則境界,但作為與規則相近的 “近親”,靈憑藉自身獨特的屬性,已然具備了部分消解時間規則壓迫的能力。這便是為何人們在某些特定時刻,能夠憑藉主觀意識,悄然左右自己感覺中時間的快慢節奏,仿若成為了時間的主宰。

但反觀人類的肉體,作為客觀世界實實在在存在的實體,它不過是各種繁雜規則相互交織、衍生而出的產物。相較於靈的超脫,肉體如同站在規則層級的 “下位”,天生便被時間規則的陰影籠罩,無力掙脫,只能被動地遵循時間那刻板的指令,一秒又一秒地邁向衰老與變遷。

於是,在靈與肉這兩者緊密結合卻又特性迥異的情況下,奇妙的悖理現象屢屢上演。有時,僅僅是沉浸於一場天馬行空的思緒漫遊,回過神來,外界已然斗轉星移,過去了許久許久;而有時,腦海中千帆過盡,念頭紛至沓來,仿若歷經了無數滄桑,現實裡卻仿若只是短暫的一瞬,時鐘的指標不過微微顫動。

再沿著這奇妙的思路深入想象一番,倘若人短暫改變自身時間感知的能力得到無限強化,當自身沉浸於思考之中,仿若歷經了一萬年的漫長歲月,可抬眼望向現實世界,卻發現一切依舊如初,未曾有絲毫改變;又或是自身執念於一個念頭,仿若時間凝固,而外界的世間卻已悠悠然過了億萬年。

這般情景,是否與規則那永恆、恆定又超脫於常規感知的存在形式,隱隱有了幾分相似之處呢?

所以說,只要懷揣著一顆敏銳且善於洞察的心,便能驚覺,人類的思維本身,就如同深埋於沃土之下的神秘種子,已然具備著成長為參天規則巨樹的潛力。

儘管在現實的嚴苛環境中,這種潛力大多時候只能隱匿於暗處,難以轉化為直觀可見的實力。而這別具一格的三界論,又何嘗不是如此呢?它並非誕生於晦澀難懂的學術高塔,而是悄然萌生於生活的瑣碎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