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習以為常、輕鬆愜意地乘坐飛機穿梭於雲海之間的日常情景來說,倘若較真地去探究一番,人真的算是掌握了飛行的本領嗎?
飛機確實如一隻鋼鐵巨鳥,穩穩地凌駕於層層疊疊的雲層之上,可這究竟是人的自主飛翔,還是藉助機械外力達成的 “偽飛行” 呢?這看似簡單的問題,卻如同陷入了思維的泥沼,讓人難以篤定地給出一個是或否的明確答覆。畢竟,離開了飛機這一龐大繁雜的機械裝置,人類憑藉自身的血肉之軀,在廣袤天空中不過是無根之萍,瞬間便會被重力無情拉回大地的懷抱。
但反過來說,人真的就徹徹底底與飛行無緣、永遠無法憑藉自身力量征服天空嗎?
答案似乎又並非如此絕對。古往今來,無數先驅者懷揣著對藍天的熾熱嚮往,憑藉著頑強的意志與超凡的智慧,在飛行探索之路上前赴後繼。從模仿鳥類振翅的簡陋飛行器雛形,到利用熱氣球短暫騰空的初步嘗試,再到滑翔機劃破長空的歷史性突破,人類一步步向著自由飛行的夢想靠近,儘管過程佈滿荊棘、艱辛異常,但這些努力無不昭示著,人類體內潛藏著挑戰未知、突破極限的無限可能,那翱翔天際的基因,或許早已深深烙印在靈魂深處。
也正因如此,有一個詞應運而生,顯得格外耐人尋味 ——“如飛”。
它超脫了傳統非黑即白的二元判斷邏輯,巧妙地在 “是” 與 “不是” 之間開闢出一條充滿思辨色彩的第三條道路。這種微妙而獨特的界定,恰似一面鏡子,精準映照出當下人類所處的真實狀態:我們既不完全受限於世俗規則的重重枷鎖,淪為按部就班的傀儡;卻也尚未徹底參透、掌控那些主宰萬物執行的核心規則,達到隨心所欲、超凡入聖的自由之境。而是仿若在規則與非規則的朦朧邊界線上徘徊、試探,以一種若即若離的 “如態”,努力探尋著前行的方向。
進一步深入探究便會發現,隨著人類對某一特定規則的鑽研日益精深、理解愈發透徹,利用其蘊含力量的過程也會隨之變得越發得心應手、簡便易行。
就如同現世生活中,汽車發動機技術的飛速發展歷程一般。從早期粗笨低效、燃油利用率極低的初代發動機,到如今精密智慧、能夠將每一滴燃油的能量近乎極致榨取的先進引擎,背後是科研人員對熱力學、機械動力學等諸多規則數十年如一日的深耕細究。
他們不斷最佳化燃燒過程、改良內部結構、引入智慧控制系統,讓汽車在行駛過程中,能夠以更小的能源消耗,釋放出更強勁的動力,這無疑是人類巧妙駕馭規則力量、為己所用的生動例證。
然而,無論人類如何聰慧勤勉,規則終究有著其深邃而恆定的本質,宛如高懸於蒼穹之上的璀璨星辰,遙不可及又永恆閃耀;而人類,即便站在進化鏈的頂端,擁有著改造世界的非凡偉力,歸根結底,依舊是這茫茫宇宙中的滄海一粟,受限於肉身凡胎的諸多侷限。
以佛教用語 “如來” 為例,“如” 代表著真如、如實,是萬物執行的本真規律;“來” 則寓意著接近、抵達。從字面意義理解,彷彿蘊含著人類能夠趨近、掌握規則真諦的美好期許。
但殘酷的現實卻是,我們能夠感知到規則的存在,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利用規則的力量改善生活、推動文明程序,可真正意義上的與規則融為一體、達到 “如來” 境界,卻依舊遙不可及。可以確定的是,那個理想中的 “來”,在當下,還僅僅停留在憧憬的彼岸。
故此,當人類試圖藉助群體智慧與協作之力,深度挖掘規則潛力、為我所用時,便會不可避免地遭遇瓶頸。這種瓶頸,恰似一道無形卻堅固的屏障,橫亙在人類追求無限可能的道路之上。
隨著對規則利用程度的加深,到了某個關鍵節點,無論我們如何絞盡腦汁、最佳化流程,都無法再精簡投入其中的人力、物力與各類繁雜事物。因為人類所掌握的規則運用方式,與真正純粹、自在執行的規則相比,終究存在著質的差距,無法像那些至高無上的規則一般,僅憑自身意志,便可在任何條件下輕鬆啟動、發揮效力,毫無阻礙地塑造世界。
這一現實困境,讓人不禁聯想到陳十一在風嬰之前那段記憶頗為深刻的某知名品牌手機的發展歷程。
外界時常有人詬病該手機公司創新乏力、年年 “擠牙膏” 式的產品升級策略。但倘若深入瞭解其背後的技術研發內幕,便會發現,事情遠非表面那般簡單。實際上,對於手機晶片這一核心零部件的研發與利用,整個行業已然趨近該項技術現階段的極限。
從最初簡單的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