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很,和以前不一樣了。
就連買的家奴也都不再是菜色,身體健康起來。
正所謂今日少年郎,他日羽林郎,邢承恩看著這些班底成長,心裡自是開心。
李六魁等人還在訓練,邢承恩這一個月一直嘗試鑄炮,海上想要出頭,炮是關鍵,造槍要點的科技樹太多了,在海上還不如弩機有用。
原本想搞1776年的3磅野戰炮,三磅炮十分輕便,在戰爭中可以迅速搬上戰場,向敵人的軍隊或堡壘開火,法軍用了都說好。
鑄鐵好練得很,老家自古就是煤鐵之鄉,家家戶戶都會這一手,小時候沒少見土高爐鍊鐵,煉焦更是平常事,就在穿越前球墨井蓋和球墨管也是暢銷全國。
,!
可惜煉焦炭產生的氣體都浪費了,焦油,氨氣,苯酚,苦味酸這些都浪費了。
唯獨鍊鋼需要加個轉爐,一爐十個小時,熱鼓風機和進風口好說,缺點是沒有水利機械,快把匠戶們累死。
沒有溫度計,溫度都不知道能不能到1600以上,邢承恩也是靠老天爺賞臉。
煉一爐鋼水就這樣了,還是簡易版的高碳鋼或者低碳鋼,邢承恩也控制不好二氧化碳的轉化情況,只能練出來是啥就用啥。
別說吹氧,就問這時節怎麼搞純氧?還是能大量浪費的!
鍊鋼可以完成,造炮可就真不會了,這東西沒經驗,邢承恩畫的圖紙可真不怎麼樣,還需要軍匠揣摩。
還是王進帶來的人有懂造炮的,喚王顯,大炮這才有了點影子。
黑火藥已經搞定,就是受潮是個問題,木炭好辦,硝在泉州能買到,製冰都在用,唯有硫磺價比黃金,買不起啊。
佔領東南亞的理由又多了一個,印尼的硫磺啊!
造出好的火藥,步步都有訣竅。
首先,火藥用的木炭一般是用柳樹燒的,但歐洲人發現,用赤楊或歐洲鼠李更好。
用恰當的溫度燜燒恰當的時間,才能得到最適合做火藥的木炭。
硫磺一般用純淨硫磺,如硫磺不純,就得蒸發後重新結晶。
不純的硝石也得溶解加工,提取出純的結晶。
早期的火藥像麵粉,加工時飄揚的粉塵容易爆炸。
歐洲人混合粉末時加水、酒或硝溶液,將“麵粉”做成“糕餅”;再碾碎糕餅,然後用青銅或石頭的磨床,將其破碎成穀粒大小。
再過篩,分出各種規格的火藥顆粒,小的如黃米,大的如麥麗素,這就是“麥粒”火藥了。
這一套工藝不僅安全,而且有利於硝溶液滲入木炭多孔結構。
“麥粒”比起粉末燃燒效率高2倍,就好像枝條比鋸末更容易燃燒一樣。
硝石和硫磺的提純邢承恩能做到,但是大規模就難了,木炭只能試驗了,多搞些木材試驗那種合適,柳樹知道,赤楊或歐洲鼠李是個啥?聽名字應該南宋沒有。
難怪後來英軍繳獲清軍的黑火藥都不用,提純就是問題,科學配比說的容易,提純做不到,最佳配比就是笑話。
可惜鑄炮還是失敗,邢承恩翻了資料才知道鋼炮需要萬噸鍛壓機,旋轉精鍛機,深孔鏜床……
放棄,再來,這次先找穿越當前時代能造的炮再說其他。
很多答案說穿越神器1857型12磅野戰炮是最優選擇。
這炮也叫拿破崙炮,一門標準的12磅拿破崙炮的炮管長66英寸(1676米143倍口徑),炮身重1227磅(55657公斤)左右車輪直徑57英寸(145米),全重(炮身、炮架加上車輪)重2445磅(1109公斤)。
全炮組合(全炮加上前拖車上和附帶彈藥箱)共重3865磅(約合1750公斤)。
拿破崙炮和同時期的大多數火炮一樣可發射實心炮彈、爆破彈、霰彈和榴霰彈。
它之所以廣受歡迎並取得成功主要是因為炮膛的尺寸、火力、機動性和較輕的重量。
其中炮膛的尺寸直接關係到炮彈的效用。
在攻擊遠距離目標時,要發射實心炮彈,以此來打擊敵方炮兵陣地、密集部隊和類似的大型目標(比方說建築物)。
一發實心炮彈就足以將大群的步兵變成血肉模糊的殘軀斷臂。
最關鍵的是他是青銅鑄造的,重要的事情說三遍!
現在銅就是錢,這是拿錢換炮啊!
最後大炮玩的還是青銅,煉的鋼變成冷兵器,看著王進他們拿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