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八章 防民甚於防川(1 / 3)

邢承恩來到這個時代才知道南宋軍隊真實的情況,人家不是不能打,而是想不想打。

大宋施行募兵制,募兵的缺點是耗費錢糧太多。

募兵制不像徵兵制那樣,說徵就徵,說罷就罷,罷歸的老百姓都有田種,他們從戰時轉為平時非常快。

募兵制徵召的兵員大多是失地人員,他們成為職業兵後便以從軍為職業,國家絕不會隨時罷歸,因為要重新培養一支成熟的軍隊時間太長、成本又高,所以只能持續維持。

職業軍人全家都要靠軍人的軍餉養活,養兵不僅是要養兵,也要養兵背後的一家子,這自然導致軍費越來越高。

但人家一旦決定打,只要賞賜到位,軍隊戰力馬上雄起打自己沒問題。

重文輕武的壓制只是一方面的,邢承恩來了才瞭解到,宋時期對民間武器的政策和後世現代人的理解不一樣。

先秦銅兵,是金屬兵器的初始階段,在發展到頂峰後,鋼鐵兵器開始出現。

經過兩漢和南北朝時期的不斷展,中國鐵兵從冶煉、鑄造、鍛造及熱處理技術,到隋唐時期又達到了頂峰。

而恰恰唐朝兵備又採取的是精兵制度,其政府常備軍的人數可說是中國歷史上最少的一朝,而其經濟又是中國歷史上罕見地強盛,在這種雙重基礎上,導致隋唐兵器的精良程度和技術,都成了中國歷史之最。

從宋朝之後中國打製兵器的能力慢慢開始下行了。

宋自開國起就呈現出一派全面捱打的積弱氣象,以至於把兩個皇帝搞進了五國城去坐井觀天、後宮娘娘們弄進了金人的洗衣局,最後更偏安一隅做了多年兒皇帝。

邢承恩瞭解後才知道,這一切都是有原因的。

趙老大出身行伍,又仗著武力黃袍加身,從主家孩子手裡篡奪的天下,其心中對帶兵武人和百姓以武犯禁的恐懼心之重,非比一般皇帝。

這一點,只看趙大官人一得天下就即刻上演了一場杯酒釋兵權的好戲文,便可窺知一二。

而之後趙宋一力推行重文輕武之觀念與制度,又嚴禁天下百姓擁有私兵,乃至於禁斷百姓們的日常生活刀具,則均是此種恐懼的具體表現。

宋代自立國後,就在一直大力奉行防民甚於防川的政策,大張旗鼓地禁民間持有兵器、禁民眾私下聚會等等。

不但對民間私蓄兵器者處罰極嚴,甚至對造刀的工匠也要一併進行處罰,所以鐵匠是不敢打造制式武器的。

後世經常在各種影視劇裡看見的,那種宋朝書生佩個寶劍到處溜達這場景,在現實版宋朝是絕無可能存在的。

因此宋朝的書生,唯一能做的就是和這位軍漢出身的皇帝一樣,出門扛條木頭棍子防身。

因為只要不是官兵官吏,你拿把西瓜刀出門都要挨抓,別說掛個寶劍滿大街招搖了。

宋朝流行的是棍棒,放眼看去滿大街都是棍棒,罕見刀劍的。

唯一區別就是,棍子可以起上好聽的名字,如此才能稍顯不同。

大宋開寶三年(97o),那位杆棒開國皇帝頒佈了一條法令,曰京都士人及百姓均不得私蓄兵器。

其後禁令波及全國連綿不絕,粗略簡之,再三再四頒佈的各種禁私兵法度。

這一系列禁令,涉及面極廣,不但禁了上陣用的軍用武器,一度連老百姓日常開山種田的工具刀都給禁了。

在《宋會要輯稿·兵》裡,有仁宗年間的一份詔書,其曰:“仁宗天聖八年三月詔曰:川陝路不得造著袴刀。

利州路轉運使陳貫言:著袴刀,於短槍竿、拄杖頭安者謂之拔刀,安短木柄者謂之畲刀,並皆著袴。畲刀是民間日用之器,川陝路險,全用此刀開山種田。

今若一例禁斷,有妨農務,兼恐禁止不得,民犯者眾,請自令著袴刀為兵器者禁斷,為農器者放行。乃可其請。”

這裡還好吧,利州路轉運使陳貫為老百姓爭取到了攜帶工具刀的權力,在他的建議下,朝廷只禁了長柄的“拔刀”。

但在《宋會要輯稿·刑法》中,又有記載說徽宗宣和七年,朝廷再次下令禁斷民間使用及鍛造“博刀”等刀具。

這個所謂的“博刀”,其實與朴刀、畲刀、襏刀、刳刀、著袴刀等等乃是同一樣東西,是不同地方、不同時間的不同稱呼。

而《宋史》卷一百九十七的兵志則道:“景佑二年,罷秦州造輸京師弓弩三年。詔:‘廣南民家毋得置博刀,犯者並鍛人並以私有禁兵律論。’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