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當然,事情也不至於如此悲觀,至少,隨著牛頭洲各工坊有了產出後,用工坊產出換糧緩解了很大一部分缺口,而且交易量越來越大,當然,這是不顧忌南方貧民死活的前提下。
水陸洲目前拳頭產品是洗漱用的肥皂和香皂,這是隨便九年義務教育的人都能操作的初級工業品,肥皂材料主要是豬油,所以,朱慈灶從迴歸大明後就開始高價收購生豬,收購價為每斤活豬兌五斤優質稻穀或同等價值金銀。
一斤活豬兌五斤稻穀在後世可能吃大虧,按照活豬出肉率為百分之七十計算,百斤活豬可出肉七十斤,按後世市場價十塊每斤計算為七百元(零八年物價)。
百斤活豬兌五百斤稻穀,按照一元每斤稻穀為五百元,等於百斤豬虧損兩百元。
但在崇禎四年,遼東後金糧價達十五兩每石,京師達五兩每石,湖廣目前糧價為三兩白銀每石(石和擔重量差距不大,這裡都按照一百五十斤計算),五百斤稻穀價值十兩白銀。
十兩白銀是個什麼概念呢?十兩白銀在湖廣可買一兩畝上好水田。
也就是說,只要長沙府周邊女人勤快拔草養豬,一年出欄一頭兩百斤的肥豬可換三畝多上好水田。
所以,不需要吉王府大力推廣動員,單單提高豬價便是最好的動力。
朱慈灶收購活豬主要目的是為了保密肥皂作坊,因為用草木灰水皂化豬油成肥皂太容易模仿了。
而這憑空冒出的肥皂香皂能獲十倍巨利而供不應求。
所以,高價收活豬不但解決原材料,還可以拉動本地經濟,同時為義學堂提供源源不斷的葷食。
當然,因為十幾萬人消耗糧食,湘江兩岸有水利大磨坊十座,每天產生的米糠可養育數百頭生豬。
吉王府現在什麼都缺唯獨不缺幹活的人,特別是養豬的婦人,所以在湘江下游五里處,朱慈灶吩咐流民建了十幾個養豬場(考慮防疫,所以這些養豬場都不大)。
水陸洲除了這香皂肥皂還成功出產琉璃(玻璃),義學堂所有窗戶用的就是自產的混濁琉璃,當然,能透光的毛琉璃也算大賣。
除此,水陸洲還有棉麻紗廠,織布廠,成衣廠,豬皮革廠(主產皮鞋),鍊鐵研究所(主要為了驗證高爐鍊鋼)等等輕工業。
湘江西岸下游,吉王府有大型造紙廠一座,西岸上游,有大型採石場七八處,燒磚窯百口,石灰窯七八口,大型水泥廠一座,大型內河船廠兩座,有秘密火藥廠兩座,秘密火銃火炮研究基地一處(採石場遺留下的山洞中),長沙一府十一縣有礦場十幾處…
總之,為了安置這十幾萬人,朱慈灶用人海戰術開啟了無數個作坊,反正現在吉王府有的是人,哪怕效率再低,只要吉王府捨得口糧,什麼規劃都能落實運轉。
朱慈灶拿起四年級上冊語文課本看了起來,朱慈灶到後世是1992年,所以教材都是上世紀九十年代老版本。
第七冊語文課文分別為:
第一課:綠色的辦公室,
第二課:三味書屋,
第三課:黃…光,
第四課:小…迪,
第五課:古詩二首(望廬山瀑布,絕句)
第六課:觀潮,
第七課:撈鐵牛
……
朱慈灶看著這些課文沉思起來,首先,第一課無論如何需要刪除替換,這世界莫說綠色辦公室,便是辦公室這個詞都沒有。
至於魯迅的《三味書屋》,雖然時間不對,但稍微修改一下和現世書院學堂相差不大,主要是魯迅的文筆確實好,朱慈灶自己無論如何是寫不出這樣優美的文字。
第三課的《黃…光》絕對過不了父王那一關,而且戰鬥場面和現在冷兵器時代完全不同,但是,是否可以讓大明孩子認識後世熱兵器的理念呢?
朱慈灶搖搖頭,教育不能一蹴而就,其實理念也不能,所以,必須改。
但改成大明哪位英雄呢?
朱慈灶久久沉思,自古英雄評判各有標準,朱慈灶做為宗室藩親,他不可能跳脫大明之外點評忠奸。
當然,明末英烈很多,比如曹文嬌曹變蛟叔侄,比如沐天波,盧象升,孫承宗,滿桂,劉綎,孫傳庭,鄧子龍,李如松,何騰蛟,袁崇煥,毛文龍,黃得功,周遇吉,秦良玉…
想到秦良玉,朱慈灶突然心頭一震,對,為什麼不歌頌巾幗英雄秦良玉呢!
於是朱慈灶提筆先簡單描述秦良玉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