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到婚配石柱宣慰使馬千乘,朱慈灶雖然沒見過秦良玉,但不妨礙把秦良玉描寫成嫻靜文雅,英姿颯爽,忠貞不二,武藝高強的形象。
而後從平楊應龍播州叛亂到代幼子暫領宣慰使,替亡夫繼續效忠大明,最後重點寫泰昌元年,秦良玉攜兄弟秦邦民秦民屏及三千白桿兵於遼東為救戚家軍渡渾河大戰數萬後金奴寇。
朱慈灶思索再三決定用演義手法寫了這場秦良玉根本沒來得及到場的壯烈血戰,文中,朱慈灶把來自後世鍵盤俠的羅馬方陣嫁接過來,反正秦良玉的白桿兵也使用白杆長矛為主,為了突出戰鬥激烈,文中把後金騎兵描寫成人馬俱甲的重甲騎兵,敵重騎一次次衝擊數千人的白杆方陣,秦良玉更是單獨鏖戰後金第一巴牙喇勇士鰲拜,鰲拜身長一丈虎背熊腰,秦良玉身披紅甲力弱不懼,最後鰲拜被秦良玉一個回馬槍反殺馬下。
為了渲染秦良玉這個巾幗英雄,朱慈灶還在文末加了一段道:時城頭數萬將士看見秦良玉救回戚家軍齊聲高唱道:
紅巖上紅梅開,
千里冰霜腳下踩。
後金奴寇何所懼,
一片丹心向陽開向陽開!
紅梅花兒開,
良玉放光彩。
昂首怒放花萬朵,
香飄雲天外。
喚醒百花齊開放。
高歌歡慶勝利來…勝利來…
語文不同於歷史,所以適當的春秋筆法也未不可,更不要說剽竊後世歌曲了。
當然,朱慈灶身處明末這個亂世,他急,他憂,他不喜歡正義不會遲到這句話,因為他希望遠在重慶的秦良玉能夠在有生之年得到世人的讚譽。
他更想給這些身處亂世的孩子心中種下幾個英雄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