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二章 貨幣改革(1 / 2)

第62章

事實上,發放月薪享受勞動報酬不是說說而已,畢竟從崇禎三年至崇禎十一年,很多流民為條活路已經免費幹了八年時間。

當然,不需要調查朱慈灶都清楚,很多老流民肯定心存怨念或者消極怠工,因為再大的恩情也抵不過時間的流逝。

五月初一,朱慈灶罕見的召見了各地工坊礦場主事開會商議此事。

吉王府大總管急了道:“世子,此事萬萬行不得,自今年起,北方流民因為戰亂越發洶湧南下,再加上湖廣這兩年大旱,吉王府早就不堪重負,我們哪裡拿的出錢發月薪?”

朱慈灶從懷中掏出幾張紙和幾枚圓銀幣遞給印刷廠總管事劉德劉大伴道:“你先看看這些東西,”

劉大伴驚喜的拿起圓銀幣看了起來道:“世子爺,這是銀元吧!可這字怎麼不是弘治銀元。”

沒錯,大明在弘治年曾經發行過一兩銀幣,只不過朱慈灶在後世買不起弘治銀元(新加坡曾經拍賣過一枚弘治一兩銀幣,拍賣價32萬美元),所以只在坡子街古玩市場買了幾塊民國銀元。

“你對著邊沿吹口氣再聽一下聲音?”朱慈灶提醒道。

劉大伴現在更胖了,不過也更穩重了,他試著吹了口氣聽了聽驚喜道:“這裡面怎麼會有聲音?”

朱慈灶點頭道:“對,這便是最好的防偽方法,所以我交你個任務,你以後兼任鑄幣廠管事。”

劉大伴欣喜道:“世子爺,我不會弄啊?”

“你去找些大學生幫忙研究,不會來找我,其實防偽的銀幣很簡單,難的是那幾張紙幣。”

“紙幣”,

眾人這才注意到劉大伴眼前的幾張花花綠綠紙幣。

待眾人一一傳閱回到朱慈灶手裡後,世子指著一張紅彤彤大紙幣道:“大家不要小看這張紙,首先,這不是普通的紙,他可以蹂躪千百次不爛,也可以入水不腐,而且這個頭像的頭髮和衣服上有清晰紋理,斜看還有水印,如果斜對著太陽光還看得見幾組幣值數,這邊腰線還有金箔防偽條,右下角還有盲文標識。

當然,目前我們做不出這種高技術紙幣,但我們可以抽取些大學生集思廣益集體攻堅,就從造紙入手,再到特殊油墨,最後是印刷,當然,最好是多層彩印。

為了儘量杜絕假幣,所有參與研製的學生都須嚴格保密,研製出來後專門成立一個秘密造幣廠嚴防技術外流。”

看眾人一臉茫然,朱慈灶繼續道:“首先,鑑於各地銀稱偏差和銀色偏差,我們以後所有交易只收我們發行的金銀幣,我們將設立吉王府銀行通存通兌。

其次,目前一兩白銀兌換六百至八百銅錢,王府將發行最大面額為一百文的紙幣取代銅錢,銀元與紙幣兌率為一兌一千。”

大總管李伯年反對道:“那我們豈不是吃了大虧,”

李喜李大伴卻顧慮道:“怕只怕沒人願意接受紙幣。”

這是個腦殼痛的大事,因為紙幣真的被大明寶鈔玩壞了。

還有大總管李伯年的反對,大明末年其實白銀已經開始氾濫,所以原先一兌一千多銅幣降到一比六七百。

朱慈灶成竹在胸道:“這便是我說的給工人發月薪辦法,王府發白銀肯定是發不起的,甚至於銅錢也發不起,但發紙幣卻可以,當然,外人不收紙幣沒關係,只要發到工人手上的紙幣可以購買王府出產就行,等於我們拿自己的工農品做紙幣支撐。”

“這能行嗎?”

“自己買自己東西?”

“只怕流民不接受?”

朱慈灶笑著道:“我們現在的工坊出產幾乎涵蓋吃穿住行方方面面,只要我們開辦一個市場允許紙幣交易,那紙幣的價值就穩定了,

我其實最終的想法是,以後王府只供養流民一到兩個月,也就是說,安排好工作的流民得自食其力,王府根據多勞多得發放薪水,流民掙到薪水養活自己。

如此,流民無須低人一等,王府也沒有高高在上,紙幣慢慢的會成為主流貨幣,甚至於紙幣能取代金銀銅傳統貨幣。

當然,紙幣的發行必須嚴格管控,發行紙幣必須與工農業產值掛鉤。

好了,大家自己商量個薪酬方案,是按照時間年限發,還是按照多勞多得發,又或者什麼辦法,我建議是按照工齡長短定三成底薪,再按技術高低定三成底薪,最後四成按照產量算,如此,即照顧老員工,又能兼顧技術和產量。”

“那工資最高額是多少?”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