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部分(1 / 4)

走到了電腦旁邊,按下了機箱上的電源,接通了網路。幸好,在這人與人之間日益相對孤立的時代,還有網路這個新事物能架起一座溝通的橋樑。雖然那幾乎是虛擬的,但至少可以打發掉那種因寂寞與空虛所帶來的恐懼。

我隨便點進了搜狐頻道的論壇,聊天室在這個年代已經逐漸失去了它當初的那種魅力,或者可以說幾乎成為了一個空虛的人們滿足慾望的“牛肉場”,取而代之的是日益繁榮的bbs社群。

人是種很奇怪的動物,尤其是男人,在感受寂寞與恐懼的時候總是會希望能有一個懂得自己的女人來解讀自己的心情,正是這樣的一種情緒讓我陰差陽錯地進了一個名叫“女人怕鬼”的社群,又陰差陽錯地看到了一篇名為“借屍還魂”的帖子。

當然,讓我去點開這張帖子的原因並不是它的標題,“借屍還魂”並不算是什麼新鮮的東西,在中國幾千年來的神鬼傳說中,經常被提及,尤其是蒲松齡的《聊齋異志》更是將其發揮得淋漓盡致。吸引我的是帖子標題後面的那兩組三位數的數字——瀏覽數與回覆數。一個很平常的話題卻有如此高的人氣,這不由勾起了我的好奇心。

點開了帖子後,一個粗體大字的標題醒目地跳了出來——“借屍還魂——有關不死輪迴的思考”。

我對此搖著頭抱之一笑,心中默默地想著:“是什麼人會這麼無聊,竟然拿著這些茶餘飯後的山海經來做論文,乍一看這個標題,還真像是那麼一回事。”

不過反正閒著也是閒著,索性看看此文的作者到底是如何去論述這樣一個不切實際的問題。一般來說,這種文章裡唯一可取的地方就是詭辯之術,對於辯論的技巧,我一直饒有興趣。

生命從其開始的那一瞬間起便註定了一個結果,無論她的過程怎樣五花八門,無論她是屬於何種型別的生命形式,最終的結局都是死亡。

有生即有死,有死才有生,生命就是在這種生與死的交替中繁衍生息。這就是每一個生命個體所必須接受的殘酷的自然規律。越是高等的生物就越能體會到這種殘酷,而對於大地萬物生靈之主宰的人類來說,這種感受無時無刻不在衝擊著我們的心靈,激盪起恐懼!貪婪的本性讓我們無法割捨這個花花綠綠的世界,死後的煙消雲散讓我們總是無法去直面那一個必然時刻的到來。

在正常的情況下,在沒有失去理智的前提下,沒有任何人會欣然去接受來自死神的邀請,在面對死亡時,我們總是有著太多的無奈。

求生,是一切生命的本能,無論它的意識形態發展到如何的高度,這種本能是無法改變的。更多的時候,人類靠著精神這種無形的力量在抑制著自己的動物本性,從而構建起一個和諧的社會,但這並不就代表著本能的消失。就正如我們的繁衍是依賴於追逐兩**合時所帶來的那種快感的必然,如果沒有這種原始的慾望,就不會有今天我們的存在。雖然我們如今已經掌握了無性生殖的技術,但這並不能成為消除人類對**追求的原始本能。婚姻正是在這樣的基礎上在文明的社會中得以誕生。因此,求生的本能讓我們在幾十萬年的生命里程中不斷追尋著永恆的生命形式!

我們害怕死亡,害怕那個未知的世界,在沒有選擇的無奈下,宗教成為了人們擺脫死亡恐懼的理想的信仰方式。從遠古對圖騰的崇拜到近代的各種宗教流派,無不都有一個共同之處,那就是對死後世界的描繪。

在歷代發現的墓葬之中,我們都不難發現在那個科學技術落後的時代,人們對死者除了緬懷之情外,還有著深深的畏懼。這種畏懼的根源來自於對自己無可選擇的死亡的悲哀與人死之後的那個世界的未知。他們幻想著人死之後意識將繼續存在於世上,並能以一種強大的力量去完成他們生前尚未完成的遺願。最後在接受了神靈的審判之後再次輪迴到世間,或許是留在仙界,回到神的身邊過上永恆快樂無憂的生活。這種幻想正好揭示了人類對永生的嚮往,也因此沖淡了對死亡的恐懼,因為死在這種信仰下代表了一個新生的開始,即是生命的終點,也是生命的起點。不死的輪迴成為了人們思想中的理想生命模式。

但是,隨著達爾文生物進化論和馬克思唯物論的誕生,徹底粉碎了人們對這種輪迴的生命模式的幻想,肉體在毀滅的同時,意識隨之消亡,更不可能有輪迴。

不過,人類並未因此而放棄了尋找改變這種意識消亡狀態的鑰匙。人們開始尋思,如果能在死後保留下意識,那麼輪迴就有了可能。隨著這種思想的產生,一個新興的學術產生了,這就是建立在現代科學與古代神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