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6773/
……
陶瓷起源及發展歷史
從現有的考古資料來看,斷定中國原始陶器開始於距今七千年左右是不成問題的。最早的彩陶發源地在黃河流域,龍其以陝西的涇河、渭河以及甘肅東部比較集中。甘肅東部大地灣一期文化,不僅在器形上比較規整,而且繪有簡單的紋飾,是世界上最早出現的彩陶文化之一。這一時期已出現陶輪技術,製陶術已成為一種專門技術。半坡文化的彩陶在略晚於大地灣一期文化,其紋飾也略為複雜,以幾何紋樣為主。在陝西、河南、山西三省交界地區為中心的廟底溝文化,彩陶花紋則更加富於變化,以弧線和動感強烈的斜線體現變形的動物形象。日常生活中所常見的魚、鳥、豬以及人類自身都被作為裝飾紋樣。這些紋飾的描繪手法都很生動,佈局合理,是原始繪畫的佳作,也是研究中國繪畫史的可靠形象資料。
距今約四千年左右的馬家窯文化,是由半坡文化派生髮展的古羌集團的一個分支。與之相關的另外兩個支系是半山文化和馬廠文化,是龍山文化之後的又一個輝煌時期。馬家窯文化型別的陶瓷,表面都經過打磨外理,器表光滑勻稱,以黑色單彩加以裝飾。裝飾圖案以滿見長,在缽、盤、碗一類的敞口器物內側,也都繪有圖案。
上古之民,穴居野處,生活中的工作中心都圍繞著漁獵飲食,所以最初迫切的發明需要都釜甕之類。陶瓷上出現裝飾,說明人類的生產力水平大有進步,解決果腹問題以外,尚有餘力,於是人們開始在滿足最低需求之外,追求美的表現。
河西走廊一帶的馬廠型別彩陶,器形一般較小,有的器皿上留有穿系小孔,便於攜帶反映出這一地區半農半牧的經濟狀況。而在半山彩陶瓷上則出現了播撒種子的人形圖案,說明農業的發展和人們創造力的進步。
在原始社會,文字尚未完善成熟。圖案形象直觀性強,在當時具有標誌性、裝飾性等效能,所以對彩陶圖案的研究也會給古文字研究提供佐證。中國自古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國家,在原始時期,氏族部落更為繁雜,在特定的生產條件下形成了獨特的審美需求的文化特徵,它們各自有著代表氏族文化的標誌性形象,也產生著不可低估的精神凝聚力量。而隨著氏族文化盛衰變化,陶器裝飾也出現了不同的內容的形式。
縱觀中國彩陶的技術與藝術,歷時四千八年。其實它的上限年代還是個難以考據的迷,隨考古發掘工八的不斷進行,可能還會出現不同的新認識。就目前現有的資料而言,可以說原始陶器不僅是我國古代藝術的瑰寶,它在世界文化藝術史上也佔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它是全人類的寶貴文化遺產,是人類文明史上無比輝煌的一章。
商、周時期
大約在距今四千多年之前,農業生產的發展不斷進步,私有制開始出現萌芽,原始氏族部落的社會形式已不能適應新的要求。當時長期定居在中原一帶的夏部族,透過聯合其他部族形成了由夏王朝統治的奴隸制國家。這可以說是我國曆史上第一個朝代,地下考古發堀實物可以印證,在商代之前而存在的夏代是一個歷史史實而非傳說。加之後來的商代、西周和東周(包括春秋、戰國),被統治為“夏、商、周時代",其間約二千年左右。這一時期的社會形態由原始氏族部落發展為奴隸社會,也成為由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變革的轉型時期。其時,各種手工業漸進漸繁,開始有分工制度,製陶業已成為獨立的手工業部門,而且是諸工種中最重要的一種。
夏、商、週三代的陶瓷品種,大致可分為灰陶、白陶、印紋陶、紅陶、原始陶等。其中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最多的是灰陶,有素面,也人施以簡單的繩紋或籃紋,或者彩繪各種複雜圖案的;還有在製作胎體過程中用拍、印、刻、堆、劃等手法留取肌理效果。這一時期的器體造型功能依然以飲食器皿為主,有豆、鼎、釜、鬲、觚、等等。白陶在新石器晚期就已出現,這一時期又有了進一步發展。白陶所使用的原材料為瓷土,質地較細密,燒成溫度也比其他陶器品種要高。其造型與裝飾直接受到同時期青銅禮器的影響,藝術價值不在青銅器之下。
透過長期燒造白陶和印紋硬陶的實踐,不斷改進才原材料的選擇與加工,至少於商代中期出現了原始瓷器,到西周、春秋、戰國時期開始興盛起來。胎質燒結程度提高和器表施釉,使原始瓷器不吸水而且更加美觀。原始瓷器一般都在施釉前在坯體上拍制幾何圖案,釉色多呈現青綠、青黃色。
夏代人們的活動區域主要在中原一帶,據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