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好,毗鄰其他部落,完全可以截糊!
白狼族的訊息一傳開,登時聯盟內分成兩路人馬,一路嚮往中華人的文化和生活,依然派出外交團前往中華城居住,學習中華人的東西。其他部落則貪圖方便,損耗的物資較少,前往庫倫城駐紮下來。
雖然不能改變其他部落的意思,但起碼保住大半部落前往自己白狼族交流,艾則孜還算滿意。不過,艾則孜還沒安心幾天,從中華部落那邊又傳來了幾個讓他氣昏頭的訊息。
一個叫“中華學院”,不知何物的東西忽然在聯盟裡傳得沸沸嚷嚷的。許多不知情卻又充滿好奇心的部落,紛紛向駐紮在中華城以及鐵壁的族人打探訊息。幾經打探後,大家猜知道這是一個類似傳教士工作的地方。說穿了,就是有傳教士,甚至是中華宗廟的偉大祭司來教授大家文字等知識的地方。和前面一樣,對嚮往中華文化的外族友好人士開放,歡迎前來學習。不過,與中華族人不同的是,外族需要繳納一定金額的中華幣,方可進去學習。
中華學院雖然還沒建起來,但是聞訊趕來報名的外族人卻不少,聯盟裡幾乎大部分部落的權貴,都讓族人前來為自己家族的子嗣報名,預交學費。待以後學院建成後,便打算第一時間讓部落的戰士保護著子嗣們居住在中華城內,學習中華文化。
中華人的文明,據傳都是他們的族長華曦從華為大神那裡學習到的。看看現在中華部落的水平,那可是真才實料,貨真價實的擺在那裡,當真是童叟無欺。早日學到中華人的知識,那自己部落不是可以早日壯大起來嗎?為此,這些權貴走上了後世的父母一樣的道路,學費多貴都好,都要把孩子往中華部落那裡送,望子成龍,希望子女以後帶領自己的家族或者部落走向更加輝煌的未來。
隨著人口逐漸增加,雖然有其餘兩座城鎮來分擔一下人口增長所帶來的居住壓力,但是中華城內明顯比往年要擁擠許多。諾大的一座中華城,在人口不斷增長下,一塊塊空地被一座座房屋建築所代替了。為此,華曦還特地出臺了政策,即日起凡在中華城修建房子的族人,均需要從元老院中購買地皮文書,方可在購買的土地上動工建屋!
因為生產力的問題,土地的價格自然不會高,但卻也減緩了土地的流失。但隨著近兩年的生活不斷提高,人口不斷增長,可用的土地爺愈來愈少。整座中華城內只有不到一萬平米的公用土地出售,其餘地方都被建築與河流所霸佔了。
一環、二環的公用土地早就沒有了,三環現在只剩下一處二千平米的閒置空地,華曦也就將中華學院的地址定在了這裡。
中華學院的建設藍圖,一早就在華曦的腦海中形成。華曦的想法很簡單,就是直接將現代學校普遍的分割槽以及部分教學科目拿到這裡來。
二千來平米的土地,華曦決定劃分出千五平米的教學主樓,五百平米的師生宿舍區。簡單的教學休息區域劃分好後,接下來的安排就簡單多了。因為時間緊迫,同時為了趁勢取得更好的效果,華曦在劃分好的區域上丈量出適當的土地,先行修建起部分教學和休息的建築。其餘地方在首批建築起好後,再行動土修建。
雖說學習需要一個安靜的環境,不過馬死落地行,唯有如此了。
中華學院的作用,一方面是傳授知識,但核心內容卻是傳播中華文化,將關於中華部落的一切真實故事以及宗廟祭司編造的神話傳說,灌輸到每一個在座學習的學生腦中。讓他們以身為中華人而自豪,加入中華族而驕傲。其他部落的圖騰神明,都是牛鬼蛇神,必須打倒等等。
當然,所有這些都必須建立在刻意交流的基礎上。文字和語言,是最基本也是最核心的元素,也就成了中華學院主要教授的科目。
華曦親自擔任學院的院長,設立語文、數學、物理、化學、地理、、生物、神學等七個學科,分小學、中學兩個教學區。學習的年限,華曦想都不想,直接按照現代的小學六年制、中學六年制實施。入學年齡自然是從6歲開始,什麼學前班根本不需要,事關也沒那麼多知識教授給大家。
師資、教材等硬體方面的問題,很容易解決。語文、數學這兩個小學課題,華曦來編寫一定知識量的教材,問題不大,最多就耗費點時間罷了。至於中學的七門學科教材,有幾個月的時間自然也不難做出,因為只是單純的把當前自己接觸過,體會過的知識拿出來分享,自然不會太難。教師的問題就更容易解決了,化學方面的有祭司和作坊的師傅來當老師;神學、地理、生物方面有祭司和行軍征戰過的戰士來擔任。只要期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