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上說‘竇光鼐此舉不為無過’。”福康安回憶著乾隆說話時的神氣,慢吞吞說道:“孝奉母后,是垂範天下的大典;看:”槐抱迎春,和遊莫愁湖是一樣的道理。有奇異景緻,尋常人都能來看,為甚麼朕的母親就不能?這是讀書讀迂了,見小不見大——但竇光鼐朕取他的良苦本心,取他的膽,眾人皆唯唯,惟他敢諤諤,這一條難能。太后和皇后要朕升他的官,朕說,只能取其心,不能取其行。都象他這樣放縱,會有人碰朕的須彌座怎麼辦?所以這樣人不能升他的官,只可信賴就是。然而,現今這樣的臣子是愈來愈少了……“
福康安恰到好處地煞住了。其實,乾隆的原話裡還有:“文死諫,武死戰,廿四史中多有獎贊,《儒林外史》裡還有為了一個死得‘好題目’的,逼著未嫁的女兒餓死殉節,這裡頭有矯情,也有沽名釣譽的。過於抬舉竇光鼐,容易激起漢人這種惡習,不是滿洲人的福氣。福康安你記住,國亂出忠臣,板蕩識英雄固然不假,但出了忠臣,就是君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