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提到,到公元500年時成了廣泛傳播的奢侈品)。社會上層的政客、商人和寺院都憑藉長江流域行船的租金收入、船運事務和磨坊經營而變得富有。
為什麼東方的社會發展能夠迅速恢復(2)
然而,建康的統治階級並未因此致富。這種情況和羅馬帝國比起來,更像是公元前8世紀的亞述帝國,在那裡,官員和地主掠奪了飛速增長的人口和貿易帶來的成果,而非國家—直到提格拉?帕拉薩的出現才扭轉了這種情況。然而,中國的南方從未出現過提格拉?帕拉薩。曾經有一位帝王成功地統領整個貴族集團,甚至試圖再次征服北方,但是這些努力隨著內戰的爆發而付諸東流。在公元317~589年,陸續有多個政權統治了(遵循某種模式)建康。
《齊民要術》表明,直到公元6世紀30年代為止,北方一直保留著複雜的農耕體系。此後,隨著盜匪數量劇增且活動日益猖獗,遠距離貿易行為乃至貨幣系統都逐漸消亡。這種衰敗現象一開始製造了比南方更多的政治騷亂,但新的統治者逐漸開始在北方恢復秩序,其中最主要的一支是來自東北大草原邊緣的鮮卑族。和6個世紀之前統治伊朗的帕提亞人一樣,鮮卑族人將遊牧傳統與農耕傳統結合起來,世代以來憑藉精湛的騎術征戰四方,同時從農民那裡收取保護費。。xjqi。
公元386年,鮮卑人在中國北方的斷壁殘垣之上建立了自己的政權,史稱北魏。他們沒有洗劫漢族貴族階級,而是和他們簽訂了某種協議,至少儲存了一些原本的食祿官僚和舊時高階國家形式之下的稅收制度。這種做法使得北魏相較於當時北方其他混亂不堪、暴行遍佈的國家,擁有了極大的競爭優勢。事實上,北魏的優勢使之在公元439年統一了北方。
據說,北魏與殘餘的漢族舊貴族之間制定的協議始終處於岌岌可危的狀態。對於大多數鮮卑戰士來說,他們寧願去放牧也不願意與文人們交談;即使這些騎手真正定居下來,他們一般會建造自己的孤堡,以避免和漢族的農民們接觸。他們的國家一直處於落後狀態,滿足於攻打北方其他的遊牧國家。但是在公元450年,當鮮卑的騎手們到達建康的城郊時,他們才發現:儘管他們可以打贏戰爭,掠奪財富,但是他們無法威脅真正的城市。只有一小部分擁有大型船隻、攻城戰車以及強大軍需供應的先進國家才能做到這一點。
由於缺少先進的軍隊體系,他們無法洗劫中國南方地區;由於他們已經統治了整個北方,他們侵吞北方其他國家的機會也越來越少,因此北魏的統治者無法取得足夠的資源來換取支持者的忠實跟隨—這是落後形態國家潛在的致命缺陷。在公元5世紀80年代,孝文帝認識到解決辦法只有一個—向先進的國家形態轉化。他為此進行了顛覆性的改革:他將所有土地國有化,再重新分配給那些願意履行納稅義務和國民義務的人們。另外,為了使鮮卑人像先進國家的臣民一樣思考和行動,孝文帝向傳統發起了一場正面攻擊:孝文帝禁止了鮮卑的傳統服飾,用漢族的姓氏代替了鮮卑族的姓氏,要求所有30歲以下的臣民說漢語,並且將幾十萬人口遷移至洛陽一處備受尊崇的聖地,建設起一座新城市。
一些鮮卑人放棄了他們祖輩的生活方式,開始像漢族貴族一樣安定下來,但是另一些鮮卑人拒絕這麼做。由此,文化改革演化成了一場內戰,公元534年,北魏分裂成東魏(現代派)和西魏(傳統派)。傳統派堅守著遊牧民族的生活方式,不斷地吸收來自大草原的騎手。很快,他們的軍事力量似乎足以壓倒孝文帝施行的變革。絕望是變革的溫床。雖然孝文帝試圖將鮮卑的勇士轉化為漢族的謙謙君子,他的繼任者卻反其道而行之:給予漢族士兵免稅優惠,任命漢族的貴族為將軍,並且允許漢族士兵使用鮮卑名字。因此,漢族農民和文人學會了打仗,在公元577年完全顛覆了之前的改革。雖然這次變革歷經了一個漫長而混亂的過程,但是孝文帝的遠見卓識最終還是在一定程度上得以實現。
為什麼東方的社會發展能夠迅速恢復(3)
這一切造就了一個極端化的中國。北方是一個先進國家(在公元581年的軍事政變之後更名為隋朝),擁有強大的軍隊以及四分五裂、衰敗落後的經濟;而南方是一個分裂的國家,組織機構渙散,儘管一直在嘗試利用繁榮的經濟所積累下來的財富,但是幾乎都失敗了。
這種現象聽起來完全是不正常的,但事實上這對於社會發展的起步是一個非常完美的機遇。公元589年,隋朝的第一位皇帝—隋文帝—打造了一支艦隊,縱橫馳騁於長江流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