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部分(2 / 4)

中國的威脅日甚,李鴻章、曾國荃等雖知郭嵩燾熟知洋務,亦不敢輕易向朝廷推薦他,以免*燒身。曾國荃無奈地說,今日欲圖國家長治久安,除洋務以外無可自強。而國家雖然有郭嵩燾這樣精通西學的人才,卻又像西漢的賈誼那樣不可重用,“此真可以為太息流涕者也。”

其時,面對眾口鑠金,攻訐重重,郭嵩燾依然天馬行空,蔑然視之。他從未打算改弦易轍,重新做人,始終堅信自己所踐履主張的一切都經得起時間的考驗和歷史的推敲。他豪邁地在自己的詩中唱出了無畏的強音:“流傳萬代千齡後,定識人間有此人!”這如同一支響箭,他將自己的大自信射向了遙遠的時空。假如郭嵩燾多活三年,中日甲午海戰北洋艦隊灰飛煙滅,便完全印證了他早先的預見(舍政教之本,逐船炮之末,不能使國家強大)。而後生嚴復一句“惟公負獨醒之累”,則一語中的指出了他平生悲劇的根源。維新派的傑出代表譚嗣同後來也挺身而出,為郭嵩燾鳴不平,並向他致敬,稱其“精解洋務”,“可為湖南光矣” 。

鬼使與神差的命運:博弈郭嵩燾和陸奧宗光(3)

那麼郭嵩燾究竟是怎樣一個人呢?正如海外著名史學家汪榮祖先生所說,他是那個時代中,最勇於挽瀾之人。他的認知、思想、勇氣和精神歷程,抵達了一個傳統士大夫所能抵達的極限。他的思想可以延伸到戊戌變法,延伸到辛亥革命,甚至延伸到五四。他是晚清衰世一騎絕塵的先知智者,正因為他的很多思想行為在當時的條件下已經走得太遠,大大超出了社會所能承受的程度,使當時的人們不但跟不上他的步伐,甚至望不到他的身影。於是他幾乎受到舉國士人的譏嘲和辱罵。自始至終他都成為時人攻擊的靶標,成為難容於世的異類。孤獨的先行者一生的結局是悲劇,這是郭嵩燾的悲哀,也是中國早期近代化的悲哀。

§“最瞭解西學的人”

郭嵩燾是在屈辱謾罵中開始他的外交生涯的。

1875年2月,英國駐華使館翻譯馬嘉理,擅自帶領一支英軍由緬甸闖入雲南,竄至騰衝地區時,因受當地群眾阻撓開槍打死多名中國居民。當地人民奮起抵抗,打死馬嘉理,把侵略軍趕出雲南。英國駐華公使威妥瑪大怒,屢以下旗絕交、增派軍艦來華進行威脅恫嚇,乘機大肆要挾清政府,企圖把此事件說成是清廷幕後指使,進行肆無忌憚的訛詐。

早已對*的官場心灰意冷的郭嵩燾不會想到,這一事件最終會影響自己晚年的命運。

“馬嘉理案”發生後,清政府手足無措,慌亂之中不但答應英國“撫卹”、“賠款”、“懲兇”等苛刻要求,甚至不得不放下“天朝尊嚴”,按英方要求派欽差大臣到英國去“道歉”,並任駐英公使。選派使臣出洋,不僅要懂洋務,而且要願意出洋。這在當時是相當困難的,備選的人並不多。挑來選去,清廷認為非郭嵩燾無人能擔此重任。因為他向以精通洋務著稱。早在1856年春,他隨曾國藩幫辦軍務時到過上海,對西方的種種器物和某些制度有感性的瞭解。後來一直傾心西學,逐漸形成了關於國家事務,特別是有關“洋務”的卓越見解,為洋務運動大聲鼓呼,成為洋務派的重要一員。

中國派郭嵩燾出使英國的訊息傳開,立刻引起軒然大波,士論大譁。因為千百年來,中國人都認為華夏民族是最先進的民族,中華文明以其燦爛輝煌輻射四方,引得“萬方來朝”。其他國家都是蠻夷之邦的“藩屬”,無權與中國平起平坐,必須定期派“貢使”來中國朝拜,決無中國屈尊派使“駐外”之說。所以當時的中國“無所謂外交也,理藩而已”。外派使節,即意味著高高在上的“天朝上國”的形象從此崩潰。面對清廷此舉,大清子民們捶胸頓足,無不認為是大傷國體的奇恥大辱。郭嵩燾的親朋好友都為他擔憂,感到此行兇多吉少,更為他出洋“有辱名節”深感悲哀惋惜,認為郭“以生平之學行,為江海之乘雁,又可惜矣”,“郭侍郎文章學問,世之鳳麟。此次出使,真為可惜。”更多的人甚至認為出洋即是“事鬼”,與漢奸一般。一時滿城風雨,沸沸揚揚,有人編出一幅著名的對聯罵道:

出乎其類,拔乎其萃,不容於堯舜之世;

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何必去父母之邦。

當時郭嵩燾的家鄉湖南守舊氛圍極濃,湖南士紳群情激憤,認為郭氏此行大丟湖南人的臉面,要開除他的省籍,湘省鄉試學子甚至聚集鬧事,揚言要砸郭宅,讓郭嵩燾全家受驚不小。 。 想看書來

鬼使與神差的命運:博弈郭嵩燾和陸奧宗光(4)

外有英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