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露正在和楊母說話,眼圈紅紅的好像剛剛哭過,楊秋池當然知道為什麼。昨天從皇宮回來之後,一直到夜深了回公主甲第之前,雲露就一直在哭,看來她也沒這個思想準備,對公主不能當小妾這一點缺乏足夠的認識。
一大早,雲露就來了,和楊母、馮小雪在房裡說話說了一上午。看樣子情緒好一些了。
楊母聽說楊秋池要去山東,路途遙遠,有些擔心,本想讓柳若冰隨同保護,但楊秋池說柳若冰兒子還小,離不開母親,自己這一次不是去打仗,帶有護衛隊還有宋芸兒,便也就放心了。
當晚,馮小雪給楊秋池收拾了行李,雖然宋芸兒現在已經是楊秋池的妾室,但她大小姐當慣了,是不懂得服侍別人的,所以叫紅綾一起去,好服侍楊秋池。
第二天,楊秋池帶著宋芸兒、紅綾,還有司禮監掌印太監金良和負責修建賢妃陵墓地工部員外郎李大人,在南宮雄護衛隊的保護下,出發前往山東臨城。
由於明朝外敵威脅主要來自北方,所以,從應天府到順天府(北京),是官道地重點,官道的維護可以算得上是最好的。又寬闊又平坦。
他們不急著趕路,大半個月後,才到了山東臨城。先到臨城的驛站檢視現場,好有個大致的印象。
明朝臨城(今薛城)只是一個小城鎮,驛站相對比較簡陋,但在臨城也算得上比較好的地方了,所以,皇上途經此地時,才下榻在驛站裡。
這驛站院落裡面,幾棟房子錯亂交雜排列著。根據金良的指示,來到了皇上和賢妃娘娘住的房間。檢視之後,並沒發現什麼異常。
當時皇上在不遠處另一棟房子裡披閱奏摺。楊秋池和宋芸兒也去進行了檢視,沒有發現什麼異常。
離開臨城,大隊人馬前往嶧縣(今棗莊市),賢妃就安葬在這裡。兩地相隔不遠,兩天後,就趕到了嶧縣縣衙。
嶧縣的王知縣得知錦衣衛同知楊侯爺來了,忙活得屁顛屁顛的,領了一大群民壯,跟著楊秋池來到了城外白茅山賢妃墓。
賢妃墓三面環山,前面有一條小溪,有句話叫做“左獅右象充守衛,三山一水葬皇娘。”
墓地的墳堆佔地有半個足球場大小,陵墓四周用高牆圍起,由當地縣衙派民壯輪流看守。
賢妃雖然極得明成祖的寵愛,但他只是皇妃,是皇上的小妾,所以,沒有資格葬入黃陵,當時明成祖幾次動議要將賢妃葬在徐皇后身邊,都被大臣們力阻勸解了。
由於剛剛埋葬了半年,在當時修建陵墓的工部官員指認下,很快就確定了陵墓的墓道入口的位置。民壯們據此開挖,半天工夫,就找到了陵墓口。
第423章 賢妃之死
搬開墓石,開啟墓門,就是長長的墓道。
等了半個多時辰,等裡面的汙穢之氣散光了之後,找了一條狗用繩子拴上送進墓道深處,一會之後拉出來,狗沒事,楊秋池等人這才放心,點亮燈籠,進了墓道。
墓道斜往下走,本來就是寒冬,又是深入地下,更是涼森森的。
那負責陵墓修建的工部員外郎李大人在前面引路,小心地解除了墓道兩邊防盜墓的機關,終於來到了最深處,陳放賢妃棺槨的主墓室。
這主墓室不大,正中放著一具一人多高的巨大漢白玉棺槨,做工極其精美,棺槨頂部放著木製的儀仗和旗幡,顏色已經頗有些陳舊了。棺槨周圍放有玉石、香料、青花梅瓶。
在李員外郎的指揮下,民壯們小心翼翼將石棺的棺蓋開啟抬到一邊,然後在那一人多高的棺槨兩邊分別立了一架木梯。
隨後,楊秋池讓所有民壯全部退到陵墓外。讓南宮雄等六護衛在墓道口警戒,主墓室裡只留下司禮監掌印太監金良、李員外郎和王知縣,還有自己和宋芸兒兩人。
十多個燈籠插在主墓室兩邊架子上,將主墓室裡照得跟白晝一般。掌印太監金良和王知縣遠遠在墓道邊上張望。
楊秋池和宋芸兒都戴了手套,各自拿了一個燈籠,分別從兩邊上了木梯。心情揣揣地往棺槨裡檢視。
只見棺槨裡最上面是一層緞被,小心翼翼將緞背拿了出來,不料下面還是緞背,一直解開了九層,才露出了下面賢妃娘娘地遺體。頭戴黑紗尖形棕帽,上插金簪、金釵,上身著繡龍方補黃綢夾衣,下穿黃色纏枝蓮花緞夾褲,腰繫繡雲龍紋長裙,足蹬黃緞鞋。
遺體兩邊是隨葬的成匹成匹的錦緞、衣服、金銀器。並鋪著數套衣裙,用金銀器皿壓在兩邊。
由於賢妃死亡之後,防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