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知行合一,致良知: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這裡面最核心的關鍵詞是“致良知”。什麼是良知?如何致良知?在《雪漠心學概論》中,雪漠老師曾專門論述過陽明心學裡的“良知”與雪漠心學裡的“真心”的關係。
所有向內尋求的學說,都不約而同地指向心性,只在名相與概念上有所差異。佛學稱之為“佛性”“如來智慧”“真心”“本元心”“本來面目”等等。陽明心學稱之為“良知”。雪漠心學稱之為“真心”,真心者,離妄歸真,湛然瑩徹,無所汙染。——《雪漠心學概論》
聖者變凡夫,凡夫變聖者,也就是瞬間之事,在於一念之間。一念之間如何轉?陽明言:“人皆有良知,聖人之學,就是致此良知。自然而致的是聖人,勉強而致的是賢人,不肯致的是愚人。雖是愚人,只要他肯致良知,就和聖人無異。此良知所以為聖愚之同具備,而皆可為堯舜者,以此也。”陽明心學認為只要能致得人人本具的良知,便可轉凡為聖。大手印文化認為,只要能認知人人本具的真心,使其智慧光明顯發,凡夫即成聖者。因為認知真心之後,便明瞭一切事物之實相,不會迷惑於變化紛繁之現象,不因此而執著,無分別得失之心,處事能隨緣任運,成為真正的覺悟者。——《雪漠心學概論》
無念或無情緒並不是判斷真心的標準,甚至相反,真心是一種“活潑潑”的狀態,有念不牽絆,有情緒不擾心體,時刻處於清明覺知。《景德傳燈錄》記載唐代無住禪師的一段話:“真心者,念生亦不順生,念滅亦不依寂,不來不去,不定不亂,不取不捨,不沉不浮,無為無相,活潑潑平常自在。”指的正是真心之靈活自由,毫無矯揉造作,更非死寂。
陽明與學生坐在井邊觀水時,談及良知,以水之特性與人心相類比,說道:“須要時時用致良知的功夫,方才活潑潑地,方才與他川水一般。”流淌不息是水之體性,時時運用是真心之體性,水若靜止,是為死水一潭,心若不用,則死寂空蕩,何言智慧?
是故,儒家和禪門雖從不同源頭處得到“活潑潑”的真心旨趣,但二者具有高度的一致性,都肯定了心之自然、靈動、毫無造作的特性。——《雪漠心學概論》
最近,我們還談到“致良知”,良知也是人類的本體智慧,而且跟真心是一個本體,只是因為用有不同,才會各有側重——用於智慧,叫真心;用於道德與慈悲,則叫良知。——《雪漠智慧課程》
透過以上幾段內容,大體上可以瞭解陽明心學之“良知”與雪漠心學之“真心”的異同。它們之間的同,是本體之同,它們之間的異,是同一本體的不同之用。良知側重於道德,真心側重於智慧。
那麼“良知”中就沒有智慧嗎?其實,良知中也有智慧。“真心”中沒有道德嗎?其實,真心中也有道德。雖然如此,但兩者關注的重點仍然是不同的,於是,一個名曰良知,一個名曰真心。
“致良知”,如何致呢?陽明先生提倡“格物致知”——格去物慾,良知即致。
對於如何“致良知”,陽明先生提出了“四句教”: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無善無噁心之體:陽明先生在此明確提出了心之本體論——心之本體,無善無惡。無善無惡,即超越了善惡,非善非惡。
儒家學者對於心之本性歷來有不同的觀點,其中尤以孟子性善論和荀子性惡論為典型代表。
雖然在孟子的時代,告子亦提出了性之無善無惡論,但影響力始終不大。
陽明先生在四句教中,巧妙地避開了心之性,而用心之體來論述:無善無噁心之體,從而開創了儒家心性學本體論的新創見。。
體比性更為根本,性從屬於體,因此從體的角度闡述“無善無惡”的性質、特點,更易於為人們所接受。
從“無善無噁心之體”這句表述即可看出,陽明心學以及整個儒家心性學,皆是注重心性或心體的道德屬性的。佛教經典《心經》中對心之本體的闡述: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在這裡看不出任何道德色彩。龍樹中觀“八不”也是如此:不生不滅,不來不去,不斷不常,不一不異。
從論述心之本體超越二元對立這個角度看,儒家和佛家是一樣的,但論述的切入點卻各有其特色,儒家的表述道德色彩濃厚,而佛家的表述理性智慧色彩更濃。
有善有惡意之動:心之本體雖無善惡